激進式思維
在某次採訪裡,一家大型傳產公司的董事長,被問到為什麼這麼重視永續的概念時,他的答案令我印象深刻:「重點不是我強調,重點是你相不相信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傷害,你要從心裡相信這件事⋯⋯。」
談論永續議題時,人們很容易使出漂亮的說詞,不外乎珍視生存的環境和稀缺的資源,接著就跳到節省多少能源、減少多少碳排,以及所有關於ESG的相關指標。這類回應,聽上去就是外力驅使的變革或轉型,盡可能做到合規合法。真正打動人心的訊息,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信念,就像那位董事長接著說的,「我做的事情對地球和社會是好還是壞?壞我不做,就算賺錢,我可以選擇不做!」
如何檢視這句動人的話,不只是漂亮話而已,聽其言之外,更要觀其行。照董事長自己的說法,由於他所處的產業就是「負有原罪」的高碳排,因此,必要的話,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整個轉型,「有什麼不好?」
在一個變動就是常態的世界裡,確保環境永續,本質上有點像是每天把時間軸回撥一點,因為要做到從空氣中吸走的碳量,多於製造的碳量,達到「負排放」的境地;而企業在達到環境永續目標的同時,更要確保自身不被時代淘汰,達到永久存續,形同是永續加上(或乘上)永續的雙重考驗。
在《目的與獲利》書裡,哈佛商學院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提出了企業如何在永續轉型的考驗中,獲致成功的6種機會原型,依據「施行的風險」和「創造價值的潛力」進一步細分,由風險高、潛力高,到風險低、潛力低的排序分別是:打造新模型或新市場;業務轉型;單一業務調整;找出或活用取代既有競爭者的替代品;提升營運效率;以及看見價值、強調社會使命等。
在業務轉型這個風險和潛力相對都較高的機會原型裡,沃旭能源(Ørsted)的例子,很接近「革自己的命」的邏輯,而且是不得不然。在2008年於德國興建燃煤電廠的計畫遭遇抗拒而失敗後,曾經的燃煤大廠沃旭體認到,「這是第一個明確的訊號,告訴我們世界已經開始轉向。」
算算從2008年到現在才幾年,沃旭已成為離岸風電霸主,而根據2024年1月的消息,沃旭於研究機構「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2024全球百大永續企業(Global 100 Index)評比中,在292家「發電業者」中排名第一,也是第五度奪得全球第一。
機遇往往伴隨著風險,永續二字,字面上感覺風平浪靜,海面下實則波濤洶湧,要駕馭風浪,我們不只需要漸進式的改變,更需要激進的(radical)的思維和做法。
總編輯
齊立文
《經理人》
台灣第一本全球化時代經理人專屬的管理雜誌
從「基礎」到「進階」,「實用易懂」的管理雜誌。
提供高效率的最佳管理對策
管理觀念和實務同步,徹底解除管理焦慮
回歸基本面,有效解決管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