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

·
· 華志文化
Ebook
143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序 言】


─至要莫若教子


《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都在諄諄告誡教育的重要,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更是「至要莫若教子」。

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海內外掀起了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家國天下和諧幸福的法寶良箴,有識之士尋求教育方略的眼光也都逐漸回歸於中華先祖五千年之浩瀚文明。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世界和諧,我之責任。值此勝緣,基於一份社會的責任,一位慈母的大愛,趙良玉女士為我們講述三十年教子之心得,把鍾茂森博士在傳統文化家庭教育下的成長歷程真誠奉獻給大家。

在二○○六年夏,趙女士和鍾博士母子曾應邀演講,其間反應熱烈,大會的工作人員把內容錄製成了光碟,定名為《母慈子孝》,並在網上廣為流傳;二○○七年趙女士和鍾博士母子又應邀在香港進行七個小時的演講,大眾迴響更為熱烈。 

從趙女士的分享中,我們感受到鍾博士非自幼聰明睿智,而今其道德學問深受海內外同仁大眾之敬仰,究其根本,緣自慈母點點滴滴的教化,所謂「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教子之方  身教則從鍾博士美國留學一年後回鄉探親,作為母親,趙女士為兒子歸來特意剪髮,讓兒子看到了一個容光煥發的形象,意在使在外的兒子少些牽掛,將來更安心學業。

學金融的兒子,本該歸國前剪頭髮,但是計算國內外差價後,覺得回國剪髮比較節省,由於頭髮很長,加之途中幾經轉機,一路風塵,示母以不佳形象。

母親看到兒子風塵僕僕的樣子,又離別經年,當然不忍嗔怪兒子因何這般模樣,但是母親神清氣爽迎接兒子的容貌,即是最好的教育,再有慈母一句:聽說你回來,我特意去剪了頭髮……

這件生活小事,博士多次講到,謂自己對母親愛敬不夠,每每慚愧淚濕,並發願自此一定善體親心,絕不能給父母不佳的形象,要回報父母以至誠恭敬!

聽者每每感佩博士修身責己之深切,講學利眾之至誠無隱,愛親敬親之細緻入微,而無不為之動容。

每一個孩子都帶有生命的痕跡,或者外貌,或者精神,或者神形兼備。今讀趙女士心得,始知鍾博士之今日,乃慈母智慧之光,生命之光,教育之光。 

教育無小事,而真正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會自然融化在孩子的生命中。 

父母做了多少,為人子女的何時能夠與父母同心同體?天下有多少兒女對父母的恩德,常常報之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親恩之浩蕩,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偉大,恰是這「潤物無聲」的細節。父母是我們一生讀之不盡的經典,他們不經意的言語、行為,往往能讓兒女領悟人生真諦。我們粗糙的心是那麼膚淺,如何變得細膩些、深邃些?誠願常常提起博士與母親的生活應對,並以之為範,讓我們在天倫中,在生活的細節中,發現與捕捉到生活中人倫至性的美。

教育無處不在,尤其這些自然流露的言語、行為的教化,往往更加感人至深,讓人一生回味、受益,由此,我們對趙女士母子充滿敬意。

家庭善教  母教最要

每到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即舉行家庭聚會,晚輩給老人紅包、跪拜,第三代孩子要寫詞讀詩,表演節目。

三代同樂享天倫,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是傳家有道。往往在悅老敬老中,孩子們的孝心會逐漸培養起來。而這樣的聚會,召集者一般都是趙女士,這自然為兒子鍾博士提供了一方精神的沃土,孝親之樹自幼即扎下深根。

家庭文化百寶箱裡,一張張照片,一份份文稿,都是一段段的回憶,都是家族留下的歲月痕跡,那歷歷往事,家庭的變遷,育子的艱辛,母女、母子相依為命的日子,一代一代相攜走過,皆是無盡的人生回味……每一份文字,都是那樣彌足珍貴,並時時給人以溫馨,因為那蘊含著一個女兒、一位母親,我們尊敬的趙女士深切用心,那是源自一份對生命的尊重,相信趙女士的生命之河亦必將東流到海,永不止息……

這樣的家道,這樣的母親,兒子鍾博士才得以孝親有志,勉勵勤學,嚴守「七不」清淨戒律於學業、事業,而今又能夠專精於道業。

《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海外十幾年,一直在為國爭光:在美國捐血,使中華青年的愛心之血救助異國人民;留學期間,舉辦八次座談分享孝道,使同學感念親恩;留學四年八篇優秀論文發表,達到美國當時資深教授的水準;被嚴格的知名教授譽為幾十年來最優秀的學生;七年碩、博士學業四年完成,成為所在學院第一人;第一個月薪資捐給美國大學作基金;在澳洲成為學術論文最多、破格晉升最年輕的終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凡此種種,皆因有孝德的根基。心心念念把祖先、父母放在心中,怎麼敢不修德敬業?

鍾博士是傳統家庭教育的碩果,我們不能不感佩「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

精神之園  碧樹參天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趙女士以及鍾博士給長輩們的獻詞書稿,以及母子之間幾十年來的卡片信函,讓我們有幸感受了幾代人的溫情。

書稿幾乎紀錄了趙女士的兒子鍾博士走過的每一個人生的重要階段,一份書稿,一份人生記憶,每讀一次,都是一次生命的啟迪,因為文字背後的一段段人生風景,無不蘊涵著趙女士之聖母懿德,乃至家族的幾代風範,誠願趙女士以及鍾氏家族,隨鍾博士此世志在聖賢之行誼而流芳千古。

趙女士自幼亦得益於家道傳承,是聖賢風範支持她走過了十年浩劫,也支持了兒子鍾博士把孝心、敬心獻給父母、師長,把愛心獻給大眾,定心、守戒,完成了學業、事業,如今正繼續著聖賢之道業。

趙女士與鍾博士母子「孝」的生命體驗,已經為我們證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孝為先;更證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生如果有快捷方式,唯行孝至德證道。

毋庸置疑,晚輩是望著父母、師長的背影成長的,父母、師長的學養修為到哪裡,就會把孩子、學生帶到哪裡。能夠為十九歲的兒子規劃人生到五十五歲,慈母的精神之園也一定是碧樹參天,而這種堅毅的力量,也隨生命之始深植於兒子的心田。

趙女士志言:「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落落數言  志在聖賢

最後,趙女士殷殷告誡天下父母三句話: 


第一句,我們堅信優秀是教出來的,而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教師。

第二句,我們牢記要從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吸取精華,要從《弟子規》做起。

第三句,我們期盼天下的父母都能為和諧世界,培養更多的大孝至孝的兒女。


感恩趙良玉女士─鍾媽媽,感恩她幾十年來為社會教養了孝親、尊師、老實受教的兒子鍾博士,我們感恩她們此生母慈子孝的真誠演繹!

在此,也對成就本書的一切人、事、物,至誠感恩。本書難免有疏漏、不足之處,誠望志士仁人多多參與指教,感恩不盡。


----------------------


《目錄》


一 家庭教育的老師

─母親的第一責任 13

二 家庭教育的起點

      ─胎教 23

三 家庭教育的基礎

      ─孝為德之本 29

四 家庭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 49

五 家庭教育為龍頭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聖哲教育兼容並蓄

六 家庭教育的昇華

      ─促進孩子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七 家庭教育的原理

─教子三十年的感悟 125


結語 132

母子對談摘錄 134

後記 137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