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1011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1]),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易學家、思想家、詩人。祖父邵德新,父邵古,皆隱德不仕。邵雍的祖先是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幼隨父遷共城百源(今河南輝縣)蘇門山下。後人稱雍為「百源先生」。
雍青年時期即有好學之名,《宋史》記載:「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歎曰:『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遂不復出。」
雍後居洛陽,與司馬光、二程、呂公著等交遊甚密。邵雍與二程、周敦頤、張載,合稱為「北宋五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榜其廬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2]。邵雍是真正能繼承先秦(律數之學)與兩漢(卦變之學)以來易學象數派之理論精粹並能融合儒家經學之道德價值觀(即內聖外王之道)。 朱熹對《皇極經世》極為推崇。他說:「某看康節《易》了,都看別人的不得。」[10]。朱熹將邵雍同周、張、二程和司馬光並稱為道學的「六先生」。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