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期也就是本期,共編錄了六篇論文,三篇台灣本地、兩篇日本觀點、以及一位美國學者的作品,繼續挖掘有關日本流行文化熱不同的意涵。和創刊號相比,本期有它獨到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三點:?
一是觀點的延續:首期中已經略為提到日本人對於亞洲的文化想像,也就是日本人的亞洲觀,它如何反映或影響日本人看待「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此一現象。本期中,岩 功一與岡田章子兩位日本學者也從這樣的角色切入,繼續深入地批判「日本是優越的v.s.亞洲是落後的」這種百年以來不平等且扭曲的關係,如何在現今的「日本消費亞洲文化」以及「日本輸出文化到亞洲」等過程中,繼續地被日本人建構下去。?
二是觀點的超越:日本,不僅只是流行文化的輸出國,同時,它也是西方藝術的輸入國,Gordon Mathews從不同領域的日本藝術創作者之立場,去探討當代日本藝術文化與認同創塑的關係。?
三是主題的多元:本期的研究主題已經從偶像劇、漫畫、動畫等影像媒介,擴展至觀光旅遊、流行消費、空間文化、女性雜誌、以及當代日本藝術文化等不同層面。?
本期收錄的六篇論文各有其觀點上與主題上的特點,但都可統合在「認同實踐、認同創塑」這個研究範疇當中。?
首先,台灣本地的三篇作品從認同宰制到認同協商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哈日族的認同光譜。李天鐸與何慧雯認為,哈日現象突顯了台灣對日本的欲求是過往歷史的沉澱,也是現今國際秩序編排的結果,在多元的背後暗藏的是文化主體的空洞,不明確的文化主體,使得台灣欠缺足以凝聚民眾認同的基礎。李明璁以消費日本電視劇與赴日旅行為個案,探討台灣年輕人如何在哈日潮流中型塑他們自己的跨文化認同。遲?琠鰴s結空間與青少年次文化研究,探討西門町做為青少年公共空間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中介全球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使得西門町成為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的哈日之城。?
其次,是兩位日本學者的作品,岡田章子從分析日本女性雜誌再現下的亞洲流行意象出發,解構日本在看待亞洲時所持有的三重東方主義之眼。岩 功一檢視長久以來日本東方主義式的亞洲概念,以及隨著亞洲經濟起飛以及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域內的流通,日本有意重新投身亞洲的慾望如何再度浮現。?
還有,是學習日本尺八樂器的美國人類學者Gordon Mathews的力作,他從「全球文化超市」的觀點出發,主張雖然這會威脅日本文化傳承的根源,但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選擇,並從深度訪談中呈現日本藝術家認同掙扎的辛苦過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編纂過程中,原作者、譯者、修稿者、審稿者、編者彼此間的互動激盪未曾止息,會去論述「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此一作為本身,就是進╱出異文化的具體實踐,本期的出刊,也可看成上述所有參與者對於異文化理解與誤解的集體知識生產。在此,特別要感謝的是,淡江大學袁櫻珊、梁逸芬以及師範大學王韻如三位女士在譯稿與修稿中的幫忙。?
邱琡雯 本期主編?
2002.12邱琡雯(Shwu-Wen CHIOU),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攻為移動與認同、
李天鐸(Tain-Dow LEE),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影視傳播博士,專攻電影電視美學與批評、
李明璁(Ming-Tsung LEE),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社會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何慧雯(Huie-Wen HO),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專研媒介文化、
岡田章子(Akiko OKADA),日本立教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班研究生,
岩 功一(Koichi IWABUCHI),澳洲西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傳播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日本富士電視台節目企劃,
唐維敏(Albert Wei-Ming TANG),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許如婷(Lu-Ting HSU),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博士班,
遲?琠驉]Heng-Chang CHI),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為都市史、
Gordon MATHEWS (Ph.D., Cornell University) has done research on self and identity in Japan, the United State, and Hong Kong. He is the author of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and Heunggongyahn: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ong Kong Identity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 July-Sept. 1997), and 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 (Routledge, 2000). He teaches in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mgordon@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