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參與的RFMO包括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南印度洋漁業協定(SIOFA)、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等。各魚種的配額,是基於科學家針對不同魚種進行參數模擬,觀察魚類資源健康程度所提出的管理建議所制訂。雖然隨著各國船數的增加,配額不足已成為可預見的現
實,但經由良好管理,亦有可能增加配額。如WCPFC的太平洋黑鮪,自2011年起因資源狀況不佳開始設置配額,直到2019年太平洋黑鮪資源狀況明顯改善,才在2022年增加配額,我國配額亦由1,709噸增加至1,965噸。配額的增加除了要提供扎實科學資料外,亦仰賴管理部門對漁船的掌握。而要對在公海上作業的遠洋漁船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依靠其他配套措施和監控工具。
雖然配額減少已成國際趨勢,但這未必是鮪釣漁業的末日,亦有可能是邁向永續漁業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