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全冊劃分為四篇,包括以下:
第一篇立命之學-說明人的命運是可靠自己創造,而不是被命數所束縛。
第二篇改過之法-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
第三篇積善之方-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
第四篇謙德之效-與人相處,待人要謙虛,從中學習,自然便有進步。(維基百科)
袁黃(1533年-1606年),名黃,原名表,字坤儀、學海,號了凡,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萬曆進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早年入贅妻家。袁母鼓勵其習醫。後遇雲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世》,並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學醫,求取功名。
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雲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任寶坻縣令。後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參與萬曆朝鮮戰爭,率領麾下與三千朝鮮兵擊退日軍。[1]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如松於碧蹄館大敗,兵部尙書石星主張與日本議和,袁黃亦上書石星攻訐李如松「將驕兵罷」,隨後李如松參劾袁黃十條罪名,袁黃於是以京察革職歸鄉,十餘年卒,年七十四歲。
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尙寶司少卿。王夫之曾批袁了凡對於經義的解釋,識見狹小,引人錯誤。(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