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 臺灣研究叢書 Kitabu cha 10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Kitabu pepe
712
Kurasa

Kuhusu kitabu pepe hiki

英語世界關於臺灣早期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重新定位平埔族群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十七及十八世紀中國人口及經濟成長的趨勢,如何與朝代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共同形塑臺灣社會的發展?

清代中國的財政結構及行政體系,如何影響其邊疆經營政策的制定,及官方、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的互動過程?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族群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全書共分三部:

第一部:平埔族群與漢人入侵的最早期階段

回顧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並聚焦荷治時期以降的治理及稅制系統。

第二部:清朝封禁政策與漢人移民擴大

清政府對新獲版圖的政策探討,及因應漢人農業移墾的各種措施。

第三部:邊疆地佃制度的調整

分析清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及各種利益競爭關係調和。


【本書特色】

◎ 首創以土地管理為核心議題,將清朝對臺灣的開拓視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回到當時的歷史及制度脈絡,理解清朝這樣一個前現代的農業帝國,在種種限制下所能做出的反應。

◎ 追溯平埔族群在官方政策中歷史地位的遷移消長,進而探討在清代邊疆經營決策中,臺灣做為戰略邊疆的政經意涵。

◎ 結合西文及日文臺灣史與民族誌文獻,從長時段及比較歷史的角度,完整探討自荷蘭、明鄭迄清代前期的早期臺灣史之各種層面,包括遷徙、地權、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社會等。

◎ 探討自荷蘭、明鄭迄清代前期的臺灣歷史發展過程及特質。

◎ 本書附有詳細圖表,彙整各種史料及地理位置,讀者可清楚掌握臺灣區域發展的演進過程。

◎ 廣泛徵引臺灣史文獻學及研究史的豐富參考書目。

Kadiria kitabu pepe hiki

Tupe maoni yako.

Kusoma maelezo

Simu mahiri na kompyuta vibao
Sakinisha programu ya Vitabu vya Google Play kwa ajili ya Android na iPad au iPhone. Itasawazishwa kiotomatiki kwenye akaunti yako na kukuruhusu usome vitabu mtandaoni au nje ya mtandao popote ulipo.
Kompyuta za kupakata na kompyuta
Unaweza kusikiliza vitabu vilivyonunuliwa kwenye Google Play wakati unatumia kivinjari cha kompyuta yako.
Visomaji pepe na vifaa vingine
Ili usome kwenye vifaa vya wino pepe kama vile visomaji vya vitabu pepe vya Kobo, utahitaji kupakua faili kisha ulihamishie kwenye kifaa chako. Fuatilia maagizo ya kina ya Kituo cha Usaidizi ili uhamishe faili kwenye visomaji vya vitabu pepe vinavyotum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