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中醫藥典籍新編

· 谷月社
1.0
1 則評論
電子書
100

關於本電子書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脈經》描述和區分了各種脈象。書中把脈象分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這基本上包括了人體寸口動脈所反映的各種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診法」的定位診斷。王叔和還進一步引伸區分和掌握各種脈象是切脈的關鍵,而正確的診斷又是治療的基礎。為此,王叔和在《脈經》中把脈、症、治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糾正了過去把脈學脫離醫療實踐,孤立地以脈斷症,或者將脈學神秘化等傾向。從此,脈學便成為診斷疾病的內在變化的科學依據。特別應值得後人重視的是《脈經》出現於玄學氾濫的魏晉時代,就顯得格外可貴了。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運用《脈經》,王叔和還編寫了《脈訣》、《脈賦》、《脈訣機要》及《小兒脈訣》等書。王叔和不僅善於從實踐中總結醫療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而且還特別強調對疾病的預防。《御覽》載:「王叔和嘗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氣,或至暴疾。至夏、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之類相仿。必時不必即病,入秋變節,陽消陽息,寒氣總至,多至暴卒。

評分和評論

1.0
1 則評論
Timo Timo
2025年3月28日
简体转繁体,还没有校对,骗钱的玩意
這則評論對你有幫助嗎?

關於作者

王叔和,古代醫家名。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屬山東)人。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做了當時的太醫令。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王叔和性格沉靜,博好經方,且熟悉修身養性之術,尤擅長於脈學之理。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脈學影響甚大。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於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後世雖有人對他的整理加以非議,但多數人認為其功不可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來。另著有《論病》六卷,未見傳世。

為這本電子書評分

歡迎提供意見。

閱讀資訊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
只要安裝 Google Play 圖書應用程式 Android 版iPad/iPhone 版,不僅應用程式內容會自動與你的帳戶保持同步,還能讓你隨時隨地上網或離線閱讀。
筆記型電腦和電腦
你可以使用電腦的網路瀏覽器聆聽你在 Google Play 購買的有聲書。
電子書閱讀器與其他裝置
如要在 Kobo 電子閱讀器這類電子書裝置上閱覽書籍,必須將檔案下載並傳輸到該裝置上。請按照說明中心的詳細操作說明,將檔案傳輸到支援的電子閱讀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