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描述和區分了各種脈象。書中把脈象分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這基本上包括了人體寸口動脈所反映的各種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診法」的定位診斷。王叔和還進一步引伸區分和掌握各種脈象是切脈的關鍵,而正確的診斷又是治療的基礎。為此,王叔和在《脈經》中把脈、症、治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糾正了過去把脈學脫離醫療實踐,孤立地以脈斷症,或者將脈學神秘化等傾向。從此,脈學便成為診斷疾病的內在變化的科學依據。特別應值得後人重視的是《脈經》出現於玄學氾濫的魏晉時代,就顯得格外可貴了。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運用《脈經》,王叔和還編寫了《脈訣》、《脈賦》、《脈訣機要》及《小兒脈訣》等書。王叔和不僅善於從實踐中總結醫療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而且還特別強調對疾病的預防。《御覽》載:「王叔和嘗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氣,或至暴疾。至夏、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之類相仿。必時不必即病,入秋變節,陽消陽息,寒氣總至,多至暴卒。
王叔和,古代醫家名。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