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並不是一般佛教徒幻想出來的救世主,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識破人生,而又無意改變世界的偉人。成佛前,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與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同時代人。成道后,人們稱之爲佛陀,略稱爲佛。佛陀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中國話就是「覺者」。
依佛教的定義,佛是一個「正覺、等覺、無上覺」三覺圓滿的人。
即是說,佛不但自己對生苦已經大徹大悟,而且進一步幫助衆生徹底覺悟。這種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這種一視同仁、平等待人的精神,其高尚的程度,是世間一切行爲無可比擬的。佛教認爲誰達到了這種境界,誰就是佛。他們主張,一切衆生在直面認識人生上,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佛性的,也包括那些執迷不悟、行惡多端的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典指出:「佛是已經覺悟了的衆生;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從這種意義上說,佛教不承認任何種族、等級、性別和觀唸的差別,勸人行善,普渡衆生,學道不厭,誨人不倦。因而,人們頌揚釋迦牟尼是第一個爲了人類的平等而獻身的聖者,儘管他無意改變和摧毀舊世界。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五部作品,
二,數位技能不足:既然為電子書,則如電子書基本概念,
三,數位環境不足:電腦科技無所不能,
幾年來,在落實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的想法之前,
另外,我也以中文系好古文而疏於英文數理的背景,
最後,只剩下第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只是,數位環境尚不成熟,
但我很清楚,無法在傳統電腦螢幕好好讀完一本書的感慨,
我只能等待。事實上,我只等了七年,
直到谷歌推出Android系統,
在這個條件上,有許多電子書閱讀軟體陸續被開發出來,
而這也是我必須即刻投入電子書出版行列,實現自己寫作、
於是,我辭去了十年的總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