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孫子: 《孫子兵法》的商略研究

· 遠流出版
3.0
5 reviews
Ebook
288
Pages

About this ebook

  距今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兵學家,他不但精通韜略,博覽兵書,整理出完備的軍事理論與實戰原則,更可貴的是,他的實戰經驗豐富,不論運籌帷幄或衝鋒陷陣,都能締造輝煌戰果,以實際成就印證理論之周全實用。他就是「中國的兵聖」--軍事天才兼兵學大師孫子。

  孫子,名武,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全文雖僅六千餘字,卻字字珠璣,集兵法精義於一爐,誠如明人茅元儀所說,孫子之前的兵學精義,在孫子十三篇中都包羅無遺,孫子之後的兵學家,在談論兵法時都無法超越孫子的範圍。

  豈止在中國,在海外,《孫子兵法》也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各先進國軍事教育的教戰守則,從拿破崙到波灣戰爭中的盟軍統帥史瓦茲科夫將軍,都曾受孫子影響,並將兵法活用於戰場,克敵制勝。此書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聲名威震中外,身世撲朔迷離

  這麼一位名震古今中外的兵學大師,身世卻撲朔迷離。他的生平,只有《史記》《吳越春秋》兩部古書有較詳盡的記載,因而歷代各家對孫子的身世,有不同的說法。有的懷疑孫子此人根本子虛烏有,《孫子兵法》一書乃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林處士或伍員(伍子胥)所著;有的認為孫子其實就是孫臏,兵法十三篇是孫臏的傑作;也有的肯定孫子其人之存在,但對其國籍、出身看法分歧,有人說他是齊國人,也有人說他是吳國人。

  儘管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孫子發跡於吳國,他在中國史書上出現的時間,只有在吳王闔廬登基後第三年到第十年的短短七年間。之前的孫子,名不見經傳,當然更不可能為各諸侯國所用;之後的孫子,則化絢爛為平淡,退隱江湖,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要了解孫子的事蹟,就得先熟悉吳楚爭戰的歷史。吳國是春秋時代末期在長江下游興起的國家,當其勢力範圍從太湖附近擴張到淮河流域之後,與楚國發生利害衝突,兩國結怨,成為世仇。吳國的實力雖然愈來愈強大,但受制於大別山、桐柏山等天險,六十餘年來,作戰範圍始終局限於淮河流域,無力深入楚境。闔廬篡吳自立後,才興起伐楚的念頭。但遠征千里作戰,又要突破地形障礙,實非易事,有賴深通韜略,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大將。孫子就在時勢需要英雄的背景中脫穎而出,在伍子胥力薦下,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成為吳國大將。

  孫子顯然未令吳王闔廬失望。他和伍子胥共同擬定了「三分疲楚」的持久消耗策略,把吳軍分為三部,第一部出兵擊楚,等楚軍集結反攻時,即刻退走;楚軍一解散,第二部又出擊,逼得楚軍再度集結,如是者三。在「三分疲楚」策略交互運用之下,一年來,吳軍充分發揮機動力,令楚軍不勝煩擾,戰力消耗不說,用來牽制吳國的重要據點也一一遭攻破。

  孫子親率吳軍,將消耗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吳王本有意乘勝追擊,長驅直入楚國,但孫子投下反對票。他認為,士卒征戰經年,需要休息,況且大別山區附近尚有夷族和若干小國未服,南面來自越國的威脅未除,勝利的態勢還未形成,此時不宜出兵。

南北會師,長驅入楚

  時間就這麼過了四年之久,吳、楚雖然尚未決戰,但零星戰事不斷,吳國在這段期間攻占大別山麓以東及漢水、淮河一帶,附近的小國和夷族全部臣服,只要能再突破桐柏山、大別山的天險,深入楚境便易如反掌了。而原先楚的屬國唐、蔡也因故與楚交惡,蔡遭楚討伐,轉而向吳國求援。此時,孫子知道用兵的時機業已成熟,於是告訴吳王,如果要攻楚,可先結納唐、蔡兩國,並徵調兩國軍隊。

  一旦決定伐楚,接下來的課題,是作戰路線的選擇。在孫子腦海裡,立刻攤開一張地形圖,由吳入楚的四條可經路線,便清晰浮現出來。這四條路線分別是:

  1.溯長江而上,直抵楚國的首都--郢都。
  2.由潛邑越過大別山區,經叢林高山,在柏舉一帶出大別山,進入江漢平原。
  3.由淮河西上,經桐柏山、大別山之間的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隘口,渡漢水,入郢都。
  4.渡過淮河,路經陳、蔡、申、呂諸國,入襄陽,直達江漢一帶。

  孫子仔細分析這四條路線後發現,最直接最便捷的,莫過於第一條,但是船艦所能運送的兵力有限,不足以取勝,萬一後路被截斷,後果更不堪設想。至於第四條路線,要經過四個國家,行動無法保持隱密,且須繞過楚國防務堅強的北方國境,情況對吳不利。孫子權衡再三,決定採行第二、三種路線,兵分二路伐楚。

  於是,孫子將大軍分成南北兩路,主力是南路軍,採取前述第二條路線:翻山越嶺、越過大別山;

北路軍則依前述第三條路線:先乘船渡淮水,然後在淮一帶捨船登陸,先救蔡國,再會同蔡國軍隊,越過三隘口,與南路軍會合。

  孫子的規畫,大出楚國意料之外。楚國原先判斷,吳國的北路軍必然是主力所在,且北路軍登陸後,行軍速度趨緩,楚軍大可先將吳軍留下的舟船破壞殆盡,斷其退路,然後趕到大隧、直轅、冥阨三隘口,堵住吳軍去路,吳軍進退不得,不敗也難。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楚軍將領的如意算盤,終究比不過孫子的神機妙算。北路軍雖非主力,但個個經過精挑細選,長於腳力,楚軍尚未抵達淮,吳國北路軍便已通過三隘口,並與南路軍會師。

  更令楚軍將帥氣結的是,本來看不起眼的吳國南路軍,竟是主力部隊。楚軍為什麼輕忽了南路軍呢?說來正是孫子高明之處。

  原來,大別山區在當時尚屬未加開發的原始地區,莽莽蒼蒼,森林密布,通行十分不易。楚國以為天險難越,根本未曾想到要防守。相反的,孫子一直視大別山區為發動奇襲作戰必經之地,在每次與楚軍交戰中,均利用楚軍不備時,奪取山區附近的重要據點,待吳軍正式進軍楚國,大別山已盡在吳國掌握中。

  吳軍度過大別山,宛如行於無人之徑,未遭任何抵抗。當楚國發覺,吳軍早已到達柏舉,以逸待勞,擊潰倉促來襲的楚軍。

大功告成,飄然遠去

  楚軍陣營中,將帥之間原就不和,彼此勾心鬥角,競相邀功,整體戰力無以發揮,柏舉一敗後,士氣更見低落,自此兵敗如山倒。吳軍在孫子指揮下,從柏舉直入郢都,一路追擊楚軍,前後達十日之久,逼得楚王棄城而逃。吳楚爭戰七十年,至此終告一段落。

  孫子大功告成,照理應是志得意滿、引以為傲才是。然而,在他心中,卻萬分沮喪失意。吳軍攻入郢都後,他所看到的,是從吳王到文武大臣,個個貪戀於楚王室的美女財寶,軍隊則恣意搜刮,打殺劫掠,紀律蕩然無存。而伍子胥為了報仇,竟將死去已十年的前楚王(平王)從棺木中挖出鞭屍。種種惡行惡狀,讓孫子不禁自問:六年來的策畫、部署、訓練、征討,枕戈待旦,步步為營,到如今轉戰千里,完成破楚大任,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滿足於個人的報仇洩恨、逞縱私慾嗎?

  於是,當秦國應楚國之請,派兵前來救楚,並擊敗吳軍後,伍子胥尚企圖反攻,力保江山,孫子卻勸告他應適可而止--既已破楚國都,逐走楚國君,且又掘屍洩恨,夫復何求? 吳軍在郢都滯留九個月後退出楚國,楚國日後雖曾重振旗鼓,攻打吳國,卻已非吳對手,國勢從此一蹶不振。而孫子在吳軍班師回國後,即引退求去,不知所終,只留下兵法十三篇,傳誦在人間。

孫子的用兵法則

  孫子的出身背景不僅不為人知,他歸隱後的林林總總也成謎,但其精彩的兵法理論,以及用兵如神的軍事演出,卻深深烙印在後人心中。為什麼後人如此稱譽孫子的實戰智慧呢?這得從他的用兵法則談起:

全勝原則

  帶兵打仗,無不希望能取得勝果,但是孫子以為,所謂勝利,並非殺得天崩地裂,血流成河,將敵人趕盡殺絕。相反的,應該保全戰力,不費一兵一卒即獲勝。

  孫子在整部兵法書中再三強調,出兵務必謹慎,不可輕率,因為戰爭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篇>)。賢君良將,必須牢記「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的道理,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行動;不能取得勝利,就不用兵;不是非常危險,就不作戰。

  既然不到最後關頭絕不用兵,那麼萬一開戰時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呢?孫子提出一個「全」字,主張不經血戰,便能獲致最完美的戰果,全軍凱旋而歸,不受任何損傷。取得「全勝」的方法,無非「伐謀」「伐交」--以謀略,以外交手腕,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固然神勇,但造成的損傷必然相對增加,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有礙。攻城略地,實在算不上最高的境界,惟有兵不血刃而退阻敵人,才是高人一等的將帥。

先知原則

  孫子最反對的,是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勝負成敗、不計算可能付出的成本,便輕啟戰端、貿然出兵。孫子主張,在戰前即應衡量敵我實力,比較雙方勝算;敵人的動態、戰場地形的特性與天候、鄰國的反應和態度,都應在事前有充分的掌握與認知。此即孫子所謂的「先知」。

  「先知」,首先須知的是研判勝算。

  孫子在兵法第一篇(<始計篇>)便提出「五事」「七計」的概念,作為比較敵我實力、評估勝算的準則。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七計則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把政治措施、領導統御、天時地利、士氣、紀律、訓練與戰力等條件一一攤開比較,即可知出兵交戰,能有幾分勝算。

  孫子認為,多做比較計算,對敵我情勢就愈有把握;比較計算得少,對敵我情勢就愈無把握,更不用說是毫無計算比較就草率行事了。

  孫子在另外一篇<謀攻篇>又提到五項預知獲勝的先決條件,這五項是:

  1.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戰,什麼情況下不可戰。

  2.知道在這場戰役中需要配備多少兵力。

  3.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4.自己準備充分,而敵人準備不足。

  5.將帥有能,且獲君王信任與授權。

  反之,倘使這五項都不及格的話,出兵打仗,必然白白送死。

  先知的第二個內涵,是掌握敵情。

  在孫子的評價中,一個昧於敵情的將領或國君,簡直可用「不仁之至」來形容。他認為,明君賢將所以出類拔萃,戰無不克,是因為「先知」,而先知則有賴於間諜的運用,不能靠求神問卜,也不能憑過去的事例依此類推。因此孫子以<用間篇>作為整部兵法書的壓軸,與首篇<始計篇>相互呼應。

  除了展開間諜戰之外,觀察敵人動態,並研判其虛實,也是獲知敵情的方法。孫子在兵法中不斷強調,對敵我態勢都有充分了解,出兵才有得勝的把握。所以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不過,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段話,和我們常講的「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略有出入。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孫子認為,只知己、不知彼,和只知彼、不知己一樣,都僅有一半勝算,就算知己知彼,也不能拿下完全的勝利,還要了解天時地利,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孫子所謂:「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就是這個意思。

先勝原則

  「先勝」,指的是在用兵作戰之前,先創造有利的態勢,使敵人無可乘之機,並且伺機而動,一舉得勝。

  雖然孫子提出「全勝」的概念,但戰事有時無可避免,此時便應力求整體形勢超過對方,作好萬全準備,在正式交手前占盡上風,等兩軍對陣之時,勝利自然水到渠成。

  孫子在<軍形篇>中講得很明白,他指出,善於用兵作戰者,必先立於不敗之地,使敵人無機可乘,且不放過任何敵人敗亡的機會;勝利者都是創造必勝的條件,然後再與敵人作戰,只有失敗者,才是先和敵人開戰,再企求僥倖得勝。

  由這段話可知,孫子的用兵技巧雖然奧妙,但態度相當謹慎,沒有十足把握,決不展開行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幹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作法是孫子所摒棄的。

主動原則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已點出戰爭的重要原則--主動。支配敵人(致人),不被敵人所支配(不致於人),才能出師大捷,否則恐將淪於敗北的命運。

  在戰場上,如果受制於人,再高妙的兵法也無用武之地;反之,若取得戰場主控權,即使兵力處於劣勢,也能以寡擊眾,反敗為勝。

  不過,主動權並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需要靠將帥的智慧設計。孫子指出,凡是先到戰地等待敵人,就居於從容主動的地位;反之,必然倉促應戰,疲於奔命。因此,將帥應該不斷騷擾敵人,破壞其優勢,使敵人陷於疲憊、飢餓、害怕、疑惑,讓敵人的一切鬥志、情緒都受我擺布。

  當然,敵人的指揮官也不是省油的燈,要敵人隨我方設計好的圈套起舞,就必須費點心思了。孫子舉例說,要讓敵人乖乖的前來我方預定的決戰地點,便要以利誘之;要讓敵人不敢前來進攻,就要令敵人感受到貿然進攻的後果。若能掌握此中訣竅,我軍行軍千里,既不勞累,也無危險,因為敵人勢必不敢攔截抵抗;我軍發動攻擊,必定得手,因為敵人根本沒想到要去防守;我軍採取守勢,萬無一失,因為敵人不敢或不易進攻。如此一來,便能控制敵人於股掌之上--要他攻,不怕他不來攻;不想開戰,不用擔心敵人冒犯。大局操之在我,焉有不勝之理?

  掌握主控權,謀略才得以施展。當我軍進攻時,敵人猜不透我軍可能的前進路線,只好分散兵力,處處防守;當我軍防守時,敵人也搞不清楚我軍的兵力配備,只好兵分N路並進,於是再多的兵力,也因不集中而變得零零散散,由「眾」轉為「寡」,相對的,我軍因兵力凝聚,等於由「眾」轉為「寡」,造成以寡擊眾的戰果,這就是兵法中有名的「避實擊虛」。

機動原則

  孫子認為,戰爭是鬥智手段的運用,必須發揮「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奇襲效果。為達到奇襲的目標,機動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本身不能保持高度的機動力,則一切奇襲行動,均屬枉然,甚至得到反效果。

  此外,眾人皆知,戰爭講求速度。拖拖拉拉,不僅會拖垮國家財務,破壞社會建設,軍隊也會出現厭戰心理,因此孫子說:「兵貴勝,不貴久。」速戰速決,才是高段。

  然而,戰力強大的軍隊,並不是只知快攻猛攻,必須「懸權而動」。孫子說,作戰時應「以分合為變」,或集中兵力,或分散兵力,依戰場情況而變化;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有時如處女般沈靜,有時如脫兔般迅速(始如處女,後如脫兔)。孫子以「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來形容這種機動力,此即「風、林、火、山、陰、雷」的中國功夫。

  由此可知,一味求快求猛,不盡然為上上之策。強行軍的結果,可能只有部分兵力得以抵達戰鬥位置,集結兵力愈少,戰鬥力愈低。孫子有鑑於此,特別在<軍爭篇>中提出「迂迴作戰」的概念,並將「以迂為直」當做大兵團會戰的指導原則。

  「以迂為直」就是作戰時的變通之道。「機動」,不僅止於行動上的爆發力,也包括用兵法則的「隨機應變」。<九變篇>所講的「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便著眼於不同情況下的變通。

理論與實務兼顧的兵學大師

 孫子決非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相反的,他能夠以研究多年的兵法為行動綱領,復於實戰中印證其軍事理論之可行。檢視孫子伐楚之役,當知此言不虛。

  孫子為吳所用後負責的第一個個案,就是由伍子胥所建議、孫子親自執行的「三分疲楚」策略。在孫子的統領下,吳軍發揮強大的機動力,虛虛實實,令楚軍處處受制,無所適從,一如兵法中所說的:「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因此,在短短一年期間,楚軍疲於奔命,戰力耗損,在決戰正式展開之前,敗相已露,此即《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說的:「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另外,孫子對「等待哲學」的體會,也有過人之處。自他執掌吳國兵符,到傾全國之力長征伐楚,中間經過六年之久,只為了取得淮河流域的控制權,掌握全面的競爭優勢。所以在「三分疲楚」策略奏效後,吳王闔廬本有意長驅入楚,孫子即不表贊同,他認為「先勝」的條件尚不夠成熟,不僅南有越國的威脅,大別山附近的夷族和若干小國,也極有可能成為征楚的障礙。

  直到吳國在一次戰役中大敗越師,使越軍不敢輕舉妄動,且蔡、唐等楚之屬國叛楚,孫子才主張遠征楚國。結果吳軍越過大別山天險,如入無人之境,這種作戰路線,令楚軍完全意想不到,孫子因而能發揮奇襲、機動戰術,一舉攻下楚國京都。孫子在<軍形篇>中的「先勝」概念,在此役中獲得充分證明。

  總體而言,選擇山區的行軍路線,是入楚行動的致勝關鍵。吳軍出征之前的準備功夫,包括士卒養精蓄銳、儲備戰力,包括肅清、結交山區附近的夷族及小國……;通過山區後南北會師,搭配密合,盡在原先的計算中;整個行軍動作周密準確,過程迅速、祕密,真正做到「疾如風,侵掠如火,動如雷霆,難知如陰」的境地。孫子能「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選定敵人不設防的路線前進,也更加證明了他在兵法中所主張的「以迂為直」策略之高明。

將師必讀的軍事祕笈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孫子雖然不斷強調克敵制勝,但同時也主張「修道保法」「令文齊武」,反對濫施伐攻,在五事、七計中,「道」更被列為第一要項。孫子對道的註解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孫子相當重視政府的施政是否合乎民心,當他發現他所效力的吳國,自君臣到將士,破楚後竟然燒殺擄掠,滯留楚國,樂不思吳,心中之失望可以想見。孫子在大功告成後,飄然遠颺,不問世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總之,《孫子兵法》這部集兵法之大成的軍事寶典,所蘊含的軍事思想、戰爭原理和用兵法則,包羅萬象,前述幾項原則,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如領導統御的藝術、士卒心理的掌握、地形地物的利用,以及以戰養戰、正合奇勝、火攻、欺敵等戰術運用,在十三篇兵法中均有詳盡而生動的解說。

  歷經二千五百年的演變,戰爭早已從刀光劍影進步到今日的聲光科技,但《孫子兵法》仍然是軍事指揮官必讀的武功祕笈。一九九一年爆發的波斯灣戰爭,《孫子兵法》便出盡風頭,聯軍高級參謀不但人手一冊,並把兵法精義運用於實戰中,獲得輝煌的戰果,真可說是人不分今古,地不論南北,只要有戰爭,《孫子兵法》就能派上用場。

商場必備的商戰寶典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所謂商戰商戰,不正說明商場競爭與軍事戰爭的共通特質嗎?

  在西方,賴茲和屈特喊出「行銷就是戰爭」的口號,他們視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為行銷寶典,在《行銷戰爭》一書中,把行銷和軍事戰爭的關係,扣合得頗為貼切。

  而在東方,聰明的日本人,更把《孫子兵法》當成不可或缺的商戰教科書,以《孫子兵法》為教材的商業書籍數量驚人。從日本開拓海外市場的豐碩成果來看,可知他們實已深得兵法之箇中三昧。

  台灣這邊呢?近幾年,商用兵法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大部分的著作,不是缺乏戰例,就是商例付諸闕如,無以收個案觀摩之效;有的雖然舉證歷歷,可惜往往以寥寥數語帶過,無視於事件的背景或發展的前因後果,以致失之於斷章取義、見樹不見林。

  《商戰孫子》這本書,便希望能彌補上述之失,儘量朝趣味性、實用性努力,並以較完整的敘述,融合商戰個案及歷史實例,輔以企業經營理念。企盼政商界的人士,以及每一位在各行各業中力爭上游的朋友,都能從中得到啟發,並加以揣摩、活用,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擠入領先群。

Ratings and reviews

3.0
5 reviews

About the author

羅吉甫,台灣新竹人,一九五九年生於桃園,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職和雜誌、出版社編輯,目前專事寫作,並於智邦生活館發行《歷史智囊電子報》,擔任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版主。出版有《野心帝國》、《商戰孫子》、《商戰吳子》、《諸葛亮領導兵法》、《謀略三國》、《謀略春秋》、《戰國謀略縱橫》、《奇來有智》、《臥虎藏龍三國智》等實用歷史系列,和《兩好三壞的人生路》、《火車涂鴻欽》、《明華園遇鬼記》等書。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