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第226期/腦力訓練計畫

·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Ebook
150
Pages

About this ebook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用進廢退


基本上,大腦的生死,主宰了人的存亡,其運作機制複雜又神祕,既帶給人無窮的希望,也引發無盡的恐懼。

想理解大腦的運作,是人類很原始的本能,因為所有的感官知覺、智識活動、情感交流,似乎都源自於這個重量1400公克、皺巴巴、像果凍般的物質。多年來,科學家也從神經科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嘗試解開大腦的奧祕。

儘管仍持續在探索中,大腦至今揭密的結果,有功能面的,更深入解析了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但是對人類更有意義的,則是潛能面的,也就是大腦是一個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這些神經元24小時都在收發訊息,彼此串聯,加上我們日日夜夜內在和外在的活動,可以說,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我們每天都在創造新的自己。

或許你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已經夠勵志了,但是腦科學的發現,或許連「天生我材」都要加以顛覆。你應該聽說過,科學家研究了20世紀最有名的一顆人類大腦——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腦,嘗試探索他為什麼能夠那麼聰明睿智,洞悉了人所未見的宇宙原理。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在《大腦解密手冊》提到,剖析愛因斯坦的大腦,並沒有揭開他成為世紀天才的祕密,但是確實發現他的大腦裡,掌管左手手指的區域較大,在皮質層形成一道「形狀像希臘字母Ω」的巨大褶皺,原因是,愛因斯坦喜歡演奏小提琴。

換句話說,未必是大腦左右了你的天賦或成就,而是你做了什麼,會反映在大腦上,改變大腦的樣貌。

伊葛門寫道,「雖然大多數變化太小,無法用肉眼觀測,但是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改變了大腦的生理結構,從基因的表達到分子的位置,再到神經元的架構。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過的每一部電影、進行的每一場談話,這些全都在神經系統裡留下了痕跡。這些不可磨滅的、微小的印象積累起來,造就了你是什麼人,也限定了你能夠成為什麼人。」

在《大腦解鎖》這本書裡,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裘.波勒(Jo Boaler)嘗試要闡明的也是類似概念:你不是天生具備或沒有哪方面的腦袋或能力。「沒有兩個人的大腦完全相同,也沒有所謂的『數學腦袋』,就寫作、創造、藝術或音樂而言,天才也是迷思。我們都必須發展自己所需的大腦路徑,也都有學習潛能,能有登峰造極的表現。」

有了腦科學的實證,或許我們該解放自己的偏狹認知,真正相信,透過對的方式練習,我們可以造就自己成為自己有興趣專攻領域的天才。


總編輯

齊立文

About the author

《經理人》

台灣第一本全球化時代經理人專屬的管理雜誌

從「基礎」到「進階」,「實用易懂」的管理雜誌。

提供高效率的最佳管理對策

管理觀念和實務同步,徹底解除管理焦慮

回歸基本面,有效解決管理困境。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