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
最近夯翻料理界的「分子料理」,
把蛋黃變成鳳梨口味,
還拿實驗室的液態氮做冰淇淋!?
這這這……是什麼巫術?
明明是一粒粒的砂糖,放進機器轉一轉,轉眼就成為輕飄飄雲朵般的棉花糖;看起來像是生蛋黃的食物,咬下去卻流出果汁,食物烹調的方式本來就千變萬化,現代的廚師更結合了科學知識,創造出讓人驚奇連連的新食物。
【主編的話】
「玩」出自己的一片天
有人說,這個年代的小孩很幸福,一出生就有電腦、網路、手機等等。「想當年我們小時候,什麼都沒有呢!」你的父母是否曾經這樣跟你「話當年」呢?而你有沒有想過,擁有這麼多「資源」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跟幾十年前相比,現在的青少年生活的確豐富很多,網路讓資訊傳遞變成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課後的生活更是一個比一個豐富,從樂器到桌遊,補什麼都不奇怪的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塞滿你的每一分鐘。但在這樣忙碌又充實的生活裡,你有沒有試著停下腳步,想一想如果把這些塞滿你生活的東西全部剝除,只剩下你自己時,你想做什麼?
這期的〈我沒有科學夢,我只是想玩〉,介紹的是顏聖紘教授小時候的故事。在他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年代,一本印著蝴蝶與魚類標本的月曆,就能讓他剪剪貼貼玩上好一陣子;採集來的昆蟲沒有Google 大神可以查詢,他翻電話簿請教各機構的專家。(現在還有人看過那種厚厚的電話簿嗎?)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喜歡的事情不會受到資源缺乏的局限,反倒是資源過剩的現代青少年,要努力在眾多事物中,仔細找出真正的喜好,才能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有些廚師倒是為料理界「玩」出了很獨特的一片天,開創了近幾年蔚為風潮的「分子料理」。他們把果汁做成蛋黃,把蘑菇打成奶泡……完全顛覆你的味覺。分子料理到底怎麼來的?跟分子又有什麼關聯?這期的〈分子料理大破解〉意圖使人想吃宵夜,慎入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