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文化“ 源頭”大半都是非常有創意的,可是後代子孫常因尊重權威、領袖及前人不敢稍有違背,以致於時間一長,每個朝代再加幾個條文規定,源頭的活性就被全然扼殺了,有人甚至認為易經是個大部頭的、傳統的、教人如何做人處世的經典。要嚴格地拜師學習,那敢有什麼創意。殊不知八卦、六十四卦的變化與涵義,在周代、春秋戰國時期是相當流行並且頗有創意的。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智慧,但又不受傳統束縛的人,哲學家馮友蘭說易是儒家的形上學,但據本人所知它對道教、陰陽家及理學的影響亦非常之大。
我研讀易經是很率性的, 不是跟哪一個老夫子學的,我有很紮實的理工背景,對易卦的表達有多元的看法,因此讀者可以在書中看到二、三維的易卦表達法,甚至披薩和樂高都可以是表達易卦的工具。報紙、電視對本人給披薩、樂高與易卦結合起來, 都曾有高度的興趣, 做過一些報導。易經的序卦傳將六十四卦排序,它有一套秩序的人文理路,你若想直接從數理邏輯了解規則,那就陷入了困境。當然許多人排六十四卦並不按照序卦傳的方式也沒什麼不可以,如漢朝的京房,他就很有自己的原則和創意。我用這卦序弄了一些類似蒙德里安的方塊原色圖,將西洋藝術和中國古老易經做一種奇異的結合,這其中也含有相當的創意。
有人或許認為要培養創意多的是方法,幹嘛去讀易經,殊不知這是一舉兩得之事,你既可以了解傳統又可將傳統活化。胡適之若沒有文言文的底子,他怎能成為白話文推動的領航者。易經是個寶山, 裡面有無窮無盡的豐富資源, 若懂得如何開採那真是受用無窮。這本書的出現證明了這個觀點。
王立文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