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博弈论最初作为数学的一种方法出现在运筹 学(博弈论在运筹学中常被称为对策论)中,用于研究在有竞争对手时决策 双方的最优选择。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完全竞争市场与信息 对称的假设与现实不相吻合,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结论受到挑战或被博弈 论重新加以解释。如纳什用“囚徒困境”这个例子对个人理性的选择会自 然达到集体理性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又如对于垄断企业制定的产品价格 一般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的现象,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 如果价格等于垄断价格,其他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就会进入;相反,如果价 格低一些,其他企业看到利益微薄,就不会进入,垄断企业就可以继续保持 其垄断地位。但博弈论的解释是:由于垄断者与进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即垄断者知道自己的成本,而进入者不知道,但进入者可观察到垄断者的 价格。因此,垄断者企图用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向进入者 传递垄断者是低成本企业的信息,让进入者相信进入是不利的,从而用低 价格来吓退进入者,等等。这时,博弈论开始侵入经济学,当主流经济学代 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时,博弈论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基石。特别是当 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三位博弈论专家后, 博弈论真正得到了经济学科的接纳和运用,贯穿了几乎整个微观经济学, 并且已扩展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环境、劳动、福利经济学等方 面的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大有“吞噬”整个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趋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 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