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如何追求:尋訪現代精神生活的桃花源

· 遠流出版
2.0
1 review
Ebook
208
Pages

About this ebook

使自己不快樂的八種方法

快樂不快樂完全是「個人主觀經驗」的認知問題。如果有了健全的「認知」,那麼在「追尋快樂」的途徑上,你已經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所以使自己不快樂的八種方法,其實指的就是八種錯誤的認知,八個情緒的陷阱!只要反其道而行,就能逐漸接近快樂的目標、掌握快樂的真義了。


你快樂嗎?快樂生活如何追尋

快樂到底重不重要?快樂是否可以定義?有沒有真正快樂的人?快樂可以測量或追尋嗎?其實,快樂是一種情緒,一種長期而主觀、舒服滿足的感覺,可分成成就的快樂、快樂的人格、快樂的態度與價值、快樂的生活方式與風格等四個層面做探討。


快樂生活應如何追求呢?

本篇內共列出十二條原則,包括:重視快樂的價值、發抒壓抑感受、確定生活目標、追尋有意義的工作、積極主動等,對有心追尋這項人生最重要價值的人而言,頗值得參考。


禪與快樂的生活

快樂是一種主觀的內在體驗,無分貧富、尊卑、男女。如果能透過禪的恬淡和實踐智慧,就能親嘴個中的妙悅。禪家認為:人類心靈生活的苦難,源自於貪婪;不快樂的根源,是被慾望蒙蔽與奴役。所以我們容易與他人比較、死愛面子、人際關係產生障礙、心中塵勞充斥。這時就應以恬靜之心勘破人相和我相,淨化不愉快的情緒,並從失望消極中看出新希望、新意義,而積極地實踐生命。所以快樂其實就是生活的本身,生命的實現。觸目遇緣中,事事物物皆有其美其好。若能遠離物慾的奔騰紛擾,在生活中直接體現悅樂,那麼禪喜就會時時流瀉在身邊。


何處是快樂的桃花源?

金錢與權力,常是現代人顯著追求的目標,也多認為通過它們,可以獲得快樂。可是許多人追求快樂卻反而得到痛苦,這是為什麼呢?若由本質層面來分析,根本上是由於人們觀念的謬誤:誤將快樂之源定於外物或外在條件,而不知那只是快樂發生的偶然機緣,並非決定快樂的本質條件。所以快樂畢竟根源於內在心靈的創造,屬於形上層面,而非現象世界。人若能通過創造力的發揮,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就能產生自我實現,與人相通的舒暢悅樂。當自我充實後,一切外物才不會變質為誘發病痛的寒邪,而只會隨緣成為自我實現的憑藉。


佛洛姆的幸福論

佛洛姆在「快樂」這個意念上,嚴分「喜悅」與「享樂」。他認為享樂只是不斷翻新慾望的滿足,例如賺錢、贏得比賽、通俗的性享樂……。這些行為雖能帶來高度興奮與刺激,卻無法使人得到更多的成長和力量。喜悅則是體驗充實,伴隨著基本人性能力創發性的表達所產生的感情狀態;它不是瞬間的狂歡之火,而是伴隨著生命的溫和光亮。

Ratings and reviews

2.0
1 review

About the author

作者

楊國樞,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台灣大學心理系。專研中國人的性格行為及其蛻變、個人現代性及其相關因素、性格測量與性格動力,青年心理及其蛻變等。發表著作包括《中國人的現代化》、《開放的多元社會》、《青年的人際關係》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與文崇一主編)、《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台灣的社會問題》(與葉啟政主編)、《中國式的管理:科際性的探討》(與黃光國、莊仲仁主編)等書。


吳靜吉,台灣宜蘭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擔任政大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等職,並為「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等團體講授課程。目前除教書外,並任中美「學術交流基金會」負責人。著作包括《心理與人生》、《心理與生活》、《青年的四個大夢》、《追求成長》、《害羞、寂寞、愛》(以上均遠流出版)等書。


鄭石岩,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並曾赴美研究,現任教於政大教育系。鄭教授自幼研習佛法、參修佛學多年,並對心理學與教育學有深入的研究,可謂融合了西方科學與東方宗教修行的實踐家。他所著一系列禪學典籍:包括《清心與自在》、《優游任運過生活》、《禪悟與實現》、《禪語空人心》、《清涼心菩提行》、《禪.生命的微笑》等,皆深受讀者喜愛。


曾昭旭,廣東大埔縣人。國立師範大學研究所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所長,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鵝湖月刊主編,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著作有《俞曲園學記》(中華)、《王船山哲學》(遠景)、《性情與文化》(時報)、《論語義理疏解》(鵝湖》、《孟子義理疏解》(鵝湖)、《情與理之間》、《人生書簡》、《從電影看人生》、《道德與道德實踐》、《且聽一首樵歌》、《文學的哲思》、《論語的人格世界》、《在愛中成長》、《不要相信愛情》、《提起與放下》、《人間世與理想國》、《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以上均漢光出版)。


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著名心理學家與社會哲學家。出生於德國,一九二二年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初為弗洛伊德的追隨者,一九三四年後與正統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進行爭論,並取得支配地位。佛洛姆探索心理學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終其一生提倡人道、同情與愛,並對社會病態給予診斷及處方。曾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等,重要著述包括《逃避自由》(1941)、《健全的社會》(1955)等。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