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數合解
(北海老人 王覺一祖師)
序
竊思混沌未開。理無不在。鴻蒙甫辟。數無不周。理常而不變。數變而有常。故理曰:定理。數曰:定數。此固不必解。而亦無可解者也。況乎執中精一。虞帝探理學之源。衍范敘疇。箕子詳數學之目。前人之說備矣。將庸何解。然而不解祗待人之悟。何若有解以釋人之疑。故聖教無隱。性道亦示。諸賢至誠前知。因革可窮百世。是皆以解解之。並未以不解解之也。降及後世。注解愈繁。陸王之書。詳於理而略於數。陳邵之書。詳於數而略於理。亦皆洞見本源。不差累黎。然偏而不舉。滋弊益多。故後之學者。別戶分門。自相刺謬。言理者遁於寂滅之鄉。言數者流為讖緯之學。非盡學者之失解。亦未嘗合、解、貽之咎也。識者尤之。甚欲索一編以救正之。而卒乏善本。爰搜北海老人,生平所得力以示人者。匯輯成編。分為四卷。知理之本於學庸也。故以學庸為先。知數之本於大易也。故三易探原次之。知理不離數數不離理。體用同歸顯微一致也。故一貫探原又次之。凡以釋理性之疑也。故以理性釋疑終焉。是書也。非作於一時。不無重出疊見之弊。然慮之深,故言之復。見之切,故說之詳。此尤諄諄提命之苦衷。未可以尋常文法律之也。余恐見是書者。不解其所以致此之由。或欲廢是解,而別求一解也。是為序。
光緒乙未孟冬竹坡居士書於修竹齋窗下
學庸序
學庸之解,何為而解也。蓋為論語言性。分性習而未剖理氣。故百余年,告子之徒出。而杞柳之性。湍水之性。及性惡之說興。而降衷之恆性昧矣。此乃論氣不論理,性體之所以不明也。是以孟子得孔門之正傳,起而救之以性善。是則是矣。然論理不論氣。而後起之情識未悉。故不達者,多以之為迂。理微難見。氣顯易知故也。迨至有宋濂洛諸儒輩出,補前賢之所未備。而性遂有本然、氣質之別。理、氣分清,較之前賢頗為詳盡,而又未嘗言及本然、氣質,二者大本大源之所從來。其失意傳言。誦言忘昧。志弋名利。無心聖賢者。固無足論。縱使有志。或於源頭未清,亦無從入手。論者不失於空言無憑,則失之以氣為理。賢關、聖域,淆然莫辨;人心、道心,混為一途。而精一執中之傳,已在若晦若明間矣。愚於是不揣固陋。因中庸之天性。大學之明德。闡明理天、氣天。為理性、氣性。人心、道心之所自出。不令後之學者。生漫無入手。望洋而返之嘆。
叢書說明
1、更多叢書與版本(PDF繁簡、EPUB繁簡、APK等),
歡迎至「智慧寶庫」http://peace2.twbbs.
2、【資料均來自網友分享重編製作,如有侵犯,
(本書所造功德迴向原作及十方大德,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