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的格局和事業的格局,講得妙趣橫生。
用科學的理性,將人生的困惑講透。
人為什麼窮?沒有金錢,用什麼來替代?
1%的富人影響社會和諧?
當個壞人更佔便宜嗎?
人為什麼應該幫助別人?
人「吃」人,能讓社會進步?
賺錢有格局,競爭有格局,人脈有格局,談情說愛更有格局。
格局是天下,事業就做到天下。格局是你我,事業就如你我。
將晦澀的哲學、通透的科學進行最接地氣的思考,解決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奮鬥、賺錢、建立人脈和談情說愛。
2.都是「格局」惹的禍導語:人存在局限性,是因為格局太小。那麼,格局指的是什麼?一天深夜,我和幾個朋友去看電影,《黑衣人3》以3D的方式,讓我們重拾了十多年前美好的電影記憶。這是一部科幻電影,其中高科技的部分,當然與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有關,只不過今天看它似乎比十年前更「真切」了,除了奇形怪狀的外星人之外,那些先進的科技彷彿已觸手可及。劇中,特工K去路邊買土耳其烤肉,於是作為拍檔的特工J善意地提醒他:「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吃路邊攤!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這樣的翻譯字幕讓全場笑噴。對中國人來說,這笑聲是一種何等無奈的時代共振。近幾年發生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觸動了人們敏感而脆弱的神經。2歲的小悅悅被車撞倒之後,孤單而無助地躺在路面上,司機肇事逃逸,18個路人從旁邊經過卻視若無睹;陌生的老人摔倒了,很少有人再敢去攙扶;三聚氰胺牛奶、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毒膠囊……人們的良心究竟怎麼了?都是「格局」惹的禍。 圖解「格局」 什麼是「格局」?在一部電影中,原始部落的長輩對即將成為部落領袖的年輕人說:「一個好人,會圍起保護圈,照顧裡面的人,包括他的女人和小孩;有的人,圍起更大的圈子,照顧他的兄弟姐妹;但是有些人,有更大的使命感,他們必須在身邊畫個大圈圈,把很多很多人的利益都放在裡面。」這,或許就是「格局」最核心的意義吧。如果要給「格局」下一個定義,不妨用一句很通俗的話來描述,就是「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大小」。 這張「格局」圖是不是很簡單? 簡單的背後,大有深意,正如佛家所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想要真正看懂、看清「格局」,需要先對「格局」這兩個字作一番更深入的推敲。 「格局」文字考 我們能列舉出一大堆與「格局」有關的詞或短語,比如「局限性」、「人格」、「品格」、「格物致知」等。我們經常講「局限性」,其中帶有「局」字,我認為它就是「格局」的「局」--由於「格局」不夠大,所以有「局限性」。我們也經常說某些人具有「人格魅力」,其中的「格」也可能和「格局」有關--因為這些人的「格局」很大,所以具有「人格魅力」。我們還經常說人應該追求某種「精神品格」,其中的「格」,也和「格局」有關--「精神品格」越高的,「格局」相對越大;反過來也一樣,「格局」越大的,「精神品格」往往就越高。比如「格物致知」,如果我們把它解釋為「運用格局方法來看待事物時,就能獲得某種認知」,或許也未嘗不可吧?乍一聽,這是個很奇怪的解釋,因為《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將「格」解釋為「推究」,「致」則表示「獲得」,所以「格物致知」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將「格物致知」中的「格」理解為「格局」,這究竟是否存在和理性,請您在讀完本書之後再來作出判斷。與「格局」二字有關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格調」、「格格不入」、「性格」……它們所包含的「格」,如果理解為「格局」,也都是解釋的通的--我個人認為,這不能算是望文生義,因為就詮釋學的理論來講,古人在造字、組詞的時候,並不完全是隨機的、毫無理由的,也許古人對於人生的領悟更直接、更敏感,所以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一些重要資訊,把它們潛藏在文字之中,只等後人去細細品味。可惜,如果想在英文中尋找類似的對應關係,卻並不像中文那般隨處可見,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現成的英文詞,可以用來表示本書所說的「格局」。究其原因,和「格局」最本質的意義(「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大小」)被忽略有關。如果翻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會發現他使用過這個義項--只不過,在現代詞典中已經沒有了(所以英文中就沒有關於「格局」這一層意思的現成翻譯)。正因為如此,「格局」在英文中現有的翻譯有「pattern」、「setup」、「situation」、「structure」,但是似乎哪一個也不能很好地表示「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大小」這層意思。或許,這種語詞上的缺失,恰恰反過來說明人們對「格局」中「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大小」這層意思的忽視。而這種忽視,恰恰是造成當今社會諸多不和諧問題的重要原因。考慮再三,我選用了一個英文短語來表示「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大小」,把「格局」翻譯成「personal scope」。它雖然不像中文那麼恰切,但勉強能讓這個概念被更多西方人理解。 格局,也要與時俱進! 回到小悅悅事件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前文提到:都是「格局」惹的禍--現在人們的格局不夠大,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才出現了這一系列的問題--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和進步著,但在精神意識方面,很多人的格局觀依然停留在古代。在古代,人們過的是男耕女織的生活,男人種田,女人織布,家裡吃的、穿的統統自行解決。如果說古代人可以相當於「一個人」的話,當代人只能算是「一條胳膊」、「一條腿」,甚至「一根手指頭」。「地球村」的概念是麥克盧漢首先提出來的。麥克盧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觀點:「媒介是人的延伸。」比如,起重機是手臂的延伸,收音機是耳朵的延伸,車輪是腿腳的延伸等。不僅如麥克盧漢所說,很多「現代化工具」是「人的延伸」,而且使用這些現代化工具的「人」,也扮演了相應的角色,行使著相應的功能!操作起重機的人,行使的是「手臂」的功能;開公共汽車的人,行使的是「腿腳」的功能;在媒體工作的人,行使的是「視聽覺」等感知器官的功能……所以,人和人之間是「互為延伸」的。如此看來,當代人更像是「一條胳膊」、「一條腿」,甚至「一根手指頭」,於是就迫使每個社會成員,如果想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完整性,就不得不把格局擴展到更多人。大格局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保險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保險」的理念,是用更多人的力量共同來抵禦風險,前提是每個人都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代價,但換來的是一份「保險」。儘管付出這筆保險費,多少讓人有點捨不得,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交納這筆費用,我們已無法想像退回到沒有保險業的時代。這是社會向更高級的文明發展之後,對個人格局的倒逼--只可惜,很多人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由此才出現了一系列被人們稱為「道德滑坡」的事件。其實人在本性中是或多或少有大格局意識的:絕大多數人,其格局通常都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以家庭為基本的格局單元,自然而然地會考慮到父母、子女、妻子或丈夫--但是,這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大格局,至少與當今時代的需求尚有差距。把格局再放大一些,明白我們每個人和身邊的人其實是相依相存的,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前景,我們的生活或許會隨著格局一起豁然開朗。3.一小步=一大步 導語:個人在格局上邁出一小步,真能促使人類向著文明邁出一大步嗎?這年頭的垃圾短訊實在太多!如果每個人平均一天收到十條,在每條短訊上平均被耽誤30秒時間(聽到提示音,拿起手機,打開短訊,閱讀,惡狠狠地刪除,生氣……),加起來就是五分鐘;中國約十億手機用戶,總共每天約有八千萬個小時被相互耗費,這相當於一千萬人的八小時工作日,按照一年250個工作日計算,相當於約有四萬人一年的「全部工作」就是處理垃圾短訊。真是既浪費資源、又破壞心情--垃圾短訊就像城市牛皮癬一樣,成了高科技產品的寄生蟲,揮之不去。比普通垃圾短訊更可惡的,就是詐騙短訊了,最司空見慣的莫過於「請把款匯入××銀行,帳號×××,戶名××」--我們該拿它們怎麼辦呢?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是一場智力的較量。 大格局中顯智慧 有這樣一道智力題:小明有十個空飲料瓶,按照飲料公司的促銷規定,三個空瓶可以免費兌換一瓶飲料。請問,小明用這十個空瓶,一共可以喝到幾瓶飲料?請您先想一想!正確答案是:五瓶。怎麼會是五瓶呢?十個空瓶,其中的九個,可以換三瓶。這三瓶喝完之後,又可以換一瓶,再喝完之後,總共剩下兩個空瓶--然後,小明向小賣店老闆賒了一瓶!喝完之後,把三個空瓶還給他,兩不相欠。一個好聰明的故事,也是一個大格局的故事。就像那位店老闆一樣,格局稍微大一點點,對自己沒什麼損害,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不也很好嗎?而小明也足夠智慧,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時間上的大格局,稍稍地借用一點將來,然後有借有還,在一段更長時間內保證了收支平衡。現在,讓我們向這個故事學習:做個聰明人,格局大一點點!那麼這和垃圾短訊有什麼關係嗎?當然。 做個聰明人,格局大一點! 讓我們回到垃圾短訊和的詐騙短訊問題上。相信很多人都收到過那樣的詐騙短訊,那麼,您的反應是什麼?不理它?那當然!顯然那是詐騙。但也的確有人糊塗到給裡面匯款(或許因為確實有幾筆賬需要匯,而自己又沒有仔細核對資訊),於是就給了詐騙者可乘之機。問題在於,雖然人們上當的概率很小,但詐騙「風險」同樣也非常小:收到短訊的人,基本是兩種反應:不理它,或者匯款。但是,還有第三種選擇:撥打110報案(只要格局稍稍大一些,就會選擇這種方式)。誠然,由於公安機關警力有限,難以對所有此類案件一一回應,但如果警方能建立一個相關資料庫,同一詐騙源被舉報的次數多了,就應當引起更多重視並優先處置,那麼發出詐騙短訊越多的人,就意味著被舉報和被懲處的風險也越大。當然,這種解決方案的實現前提是:收到詐騙短訊的人們更多地提供「舉手之勞」來報案。可是,因為報案的人不夠多,所以這種早已出現好幾年的低級詐騙手段,依然存在。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朝一日人們實在不堪廣告類垃圾短訊的困擾,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懲治它們(想做廣告,其實還有很多合理的途徑有待開發)。假如我們足夠聰明,就會讓自己的格局大一點,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舒展!與此同時,假如每個人的格局都可以比原來大一點,那麼這個世界又將會怎樣? 每人格局大一點,世界將會怎樣? 每人格局大一點--不用大太多,哪怕一點點就好啦!無論是一瓶汽水,還是一個舉報電話,都不過是舉手之勞。您可不要小看這「舉手之勞」--有一個典型的正面案例。就是「隨手拍照解救被拐兒童」,這個倡議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積極回應,並且確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案例所共同揭示的規律是非常微妙的:大家都知道,網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網路出現之前,大家的資訊相對閉塞,想要獲取某些資訊,不得不求助於圖書館或者專業人士,而當有了網路之後,「獲取資訊」變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的原理就在於「每個人只提供自己所擁有的資訊」,然後所有的人便實現了共用。
張鸝,1977年8月出生於江蘇蘇州。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本科,新聞學碩士,電影學博士。
在攻讀電影學博士期間,研究開發了電影義素素材庫,
曾出版專著:《道亦有道──關於星空與人世法則的思考》(
參加過多種學術論壇,如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科學哲學、
長期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