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君的「鬼魅評論」非關鬼片,也不必有亡靈鬼怪,而是電影的聲音和空間裡濔漫着一種幽森的感覺。自八十年代以降,各種危機一直與香港如影隨形,所謂鬼魅只是危機城市裡被隱抑的種種。書中的六篇文章把電影中的情感視為對當下危機的回應,釐清當時個人與社會所面對的問題。
〈情迷樂韻〉透過南音與鄧麗君的流行曲,思考因九七而來的身份認同問題;〈沒有陌生人的世界〉則藉着與身體離析的聲音,探究城市開放與流動帶來的挑戰; 〈上海魅影〉在關錦鵬的「上海三部曲」裡聽到「香港曲調的雜音」,把雙城對話想像成人鬼對談;〈草根香港〉回溯公屋歷史及其在影視的再現,引申到甚少受注目的階級論述;〈幻變我城〉考察三部橫跨二十年的電影中的家居空間,回顧全球化與城市變遷如何影響着空間敘事;〈在地的迷思〉深入剖析新千禧電影中的戀地情結,指出新地方誌電影如何回應後九七的新興感受結構。
細味張美君對電影的思考,讓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香港電影,進而瞭解這座城市。她在論文提出的研究方向,包括歷史化取向、鬼魅分析、情感研究、平凡日常的啟示等,對分析近年的香港電影文本仍然適用。假若她仍在人間,相信會就着近年的香港電影提出更加發人深省的論述。
曾於香港及美國接受教育,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任教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