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陝西逃活命去!”“到陝西就能吃飽!”大饑荒的重災區甘肅省餓死130多萬人口,十萬多年齡在16歲~50歲之間的婦女,家裡餓死了父親、丈夫、兄弟姐妹,在家無顆糧,坐以待斃的情況下,她們拖兒帶女翻山越嶺,有些獨自扒火車逃荒,有些在人販子的帶領、安排下逃荒,有些在親戚、老鄉的同往下,步行、爬火車、乞討、半路被攔截收容……千辛萬苦來到當時“五風”刮得稍微溫和一點的陝西。黑人黑戶,就沒有糧食定量,她們唯一的生存之路,就是嫁給陝西最窮的、年紀大的、身體殘疾的或喪妻的男人,以求有個地方睡覺,有個地方吃飯,以求能把她們帶來的孩子撫養成人,以求活命。甚至不少七、八歲的未成年兒童獨自逃荒,在陝西給人當兒子活下來,慘不忍聞。
“到火車站就有男人等著領,給我一個饃,我就跟上回去了。”“我要飯到這個村裡,人家問了問,我就再沒有走。”“我是人販子領來的,人家賣了一百元。”“給我父親一斗包穀,就行了”……
三年來,作者走訪了陝西省的戶縣、周至、眉縣、富平、武功等地,採訪了80多名當年的逃荒婦女、兒童。錄音口述、拍攝照片……記錄、搶救這塊大饑荒研究中尚無人開墾的“荒地”。這本書記錄了那些逃自甘肅的甘谷、通渭、秦安等十多個縣的婦女、兒童所遭受的連年饑瑾、曲折艱難的逃荒過程、屈辱無奈的求生故事。字字泣血,句句涕淚。
甘、陝一家親,多少妻離子散?多少骨肉分離?多少血淚傷痛?至今仍鮮為人知她們的哭訴與她們的控訴!
在本書中,中國畫家首次以系列繪畫形式表達對50年代末-60年代初這場大饑荒的深切關注。
各界名家推薦辭
祝賀你的書出版,這是一場戰鬥,是真相和謊言的戰鬥,真相必勝,真理必勝。
——著名學者、記者、《墓碑》作者 楊繼繩
依娃把被壓在最低層的人的話一字不差地展示給世人,很震撼,很有力。這樣的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它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讀書。讓世界知道,在"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土地上,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讓世界知道,比捷克特萊津和波蘭奧斯威辛規模更大,更駭人聽聞的人類獸行的始作俑者們,沒有謝罪,沒有懺悔。
——著名美學家、作家、《尋找家園》作者 高爾泰
這是您對民族災難的心血記錄。製造一場上千萬人死亡的饑荒的元凶和罪犯,一定逃不過歷史的懲罰!因為有你們的書為證。
——《開放》雜誌總編輯 金鐘
記錄大饑荒的歷史,並不是一件輕省的工作。捍衛納粹集中營記憶的大屠殺幸存者、詩人保羅·策蘭縱身跳進塞納河,書寫南京大屠殺的作家張純如不堪憂鬱症的折磨自殺身亡。依娃當然知道這些血肉模糊的前車之鑒,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出發了。冒著巨大的風險,開始了這段漫長的採訪旅程。
——著名政論作家 余傑
你完成了一個有關中國人的神聖使命,而且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沒有人能夠有你這樣的勇敢和毅力!從寫這部書開始的時候,你就決定了承受壓力和寂寞。你是為了人類的良心寫作,為了歷史的良心寫作。
——海外文藝評論家 陳瑞琳
本書作者依娃
依娃,本名宋琳,作家,大饑荒調研者。
出生於陝西省富平縣流曲鄉一個農民家庭,度過貧寒童年,
受楊繼繩《墓碑》觸動及家族的緣故,近年走訪、
目前居住美國麻州,相夫教子,調研寫作。
插圖畫家簡介
胡傑
胡傑,紀錄片導演,畫家。1958年出生,曾在軍隊服役15年。
目前居住中國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