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談風水

· 新潮社文化出版 創智文化代理
Libro electrónico
292
Páxinas

Acerca deste libro electrónico

先聖孔子晚年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倘若上天再多給我五年或十年的時間,讓我沉潛於《易經》中,再好好學習一番,那麼我將不會犯大的過錯了。(見《論語•述而》)。
 
據史料記載,孔子晚年研讀易經如癡如醉,以至「韋編三絕」。(連結竹簡的繩子被磨斷了三次。)
 
比起孔子,我們這些現代人實在是幸運得太多。
 
幾千年下來,歷朝歷代都有很多人在研究易經中的術數預測(源於易經的風水學當然包括在內),在古往今來的這些前仆後繼的學人當中,誕生了不少高人名士、碩儒大家,更誕生了若干鳳毛麟角宗師級的人物。他們中的一些人,為後世留下了研究成果與心得,使得我們這些後來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纍纍碩果。
 
只是有一點不太完美:古代術數家(尤其是玄空家)太過於守密,絕不肯輕泄天機。古人認為,真正的風水術既可為福又可為禍。此術若被有道之人掌握,往大了用可以興邦立國,成就王者霸業;可以興建都城、營造宮殿;可以開闢大邑(即大城市)、村鎮,等等。將風水之道往小了用,亦可使人平安、富貴,等等。反過來講,此術若被無道之徒掌握,則可助紂為虐,攪亂天下。問題是,有道之人在哪裡?何時遇到?即使遇到但他是否有慧根掌握並確保能善用風水?
 
看來,一切全憑緣分。於是,古人索性不如守密。但是,守密的結果反而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巨大學術災難:那就是偽術應時而生,無數信眾被誤導。於是,後世有緣得到真術的玄空家再著書立說來辨偽存真。想想看,玄空風水學之路何其曲折也。
 
根據三元九運推演,中國國運自下元七運(自西元 1984甲子年開始至2003癸未年為止共 20年,為第七步小運)開始步入興旺之運。在中國歷史上,大凡國運興旺之際,玄學術數(尤其是風水與命理)亦必隨之勃然而興。同時,此類書籍亦必隨之氾濫於天下。
 
這是一本絕不類同於市面上任何一本風水書的講談風水之作。
 
筆者撰寫的這部令讀者耳目一新的風水著作,將掀起玄學思想的熱潮。因為,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以風水學的觀點縱論天下、解析世間百態的玄學之作。它不僅讓人在入迷的狀態中瞭解風水的奧妙,更以大量圖文並茂的形式為讀者點評香港、臺灣等地的焦點風水案例。此外,更以20多年勘踏風水的實踐經驗,為廣大讀者詳細指明什麼是真正的風水學,什麼又是偽劣愚弄人的風水騙術。務求做到立論有據,條理脈絡清晰。
 
本書文筆幽默輕鬆、老辣犀利;視角獨特,意境高妙。一經翻閱,必欲一氣讀完方覺過癮。

Acerca do autor

寶通
 
生於六十年代的古都北京。
 
易經學者、風水家、星相命理及占卜預測者、玄學專欄作家。
 
崇尚道家,于21世紀初入中國道教成為道士。
 
曾於1993年在中國大陸出版紀實文學專集,2007年出版《寶通談風水》(港版)。
 
平生閱人無數,相地勘宅繁多。涉獵廣泛博雜,交遊遍及四海。
 
在中國大陸首創一種嶄新的文體——玄學體裁,先後為20多家媒體撰寫易經術數專欄連載。在前後近10年時間裡,於各類媒體(主要是各種時尚類雜誌)公開發表風水、命理及旅行遊記等玄學文章達數百篇。
 
曾為國內外多所高等學府、企業界及各類高端俱樂部舉辦風水、命理及占卜等易經術數講座百餘場。
 
從事易經預測學的研究與應用已達20年。於術數領域,精研命理(生辰八字與紫微鬥數)、玄空風水、卦爻占卜及相人之術。平日,在為人勘踏風水、推算命理及占卜預測之外,還偏喜研究遠古巫術、宗教、地理與文史哲、中醫與武術、藝術類電影與雲遊。
 
作者個人網站:www.btyx.com.cn

Valora este libro electrónico

Dános a túa opinión.

Información de lectura

Smartphones e tabletas
Instala a aplicación Google Play Libros para Android e iPad/iPhone. Sincronízase automaticamente coa túa conta e permíteche ler contido en liña ou sen conexión desde calquera lugar.
Portátiles e ordenadores de escritorio
Podes escoitar os audiolibros comprados en Google Play a través do navegador web do ordenador.
Lectores de libros electrónicos e outros dispositivos
Para ler contido en dispositivos de tinta electrónica, como os lectores de libros electrónicos Kobo, é necesario descargar un ficheiro e transferilo ao dispositivo. Sigue as instrucións detalladas do Centro de Axuda para transferir ficheiros a lectores electrónicos admiti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