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沒有在國家正式工作單位任職的張元,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電影《媽媽》、1993年完成《北京雜種》,成為國際矚目的新銳導演,也成為電影局的眼中釘。為了進入官方的電影體制,讓未來的作品能順利在中國上映,張元決定將知名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試圖「入軌」,卻無力與複雜的人事糾葛、荒謬的體制運行周旋,最後電影局一通電話,原先談好的器材廠商紛紛毀約,《一地雞毛》電影就此擱淺,開機七天即被迫停機。
作者寧岱當年負責《一地雞毛》劇組的宣傳工作,受當時獨立紀錄片熱潮影響,投資方另撥出預算,請寧岱記錄《一地雞毛》的拍攝過程,反倒促成紀錄片《停機》的誕生。事件發生後,寧岱第一時間採訪了劇組成員、藝術界好友、師長等人的看法,同時拍攝劇組收到通知後的不甘與憤懣、該停止或繼續、是否更換導演等種種討論,用鏡頭見證一個試圖走進官方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它的開啟與終結,它對電影界、對個人的影響則一直延續到今天。
繼紀錄片《停機》之後,寧岱再度透過文字梳理中國電影體制的建立與變化、事件發生後劇組的公關應對等,深度探討何以在中國獨立電影、紀錄片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初期,《一地雞毛》的停機竟無毫無轉圜的餘地,藉以紀念張元與劇組夥伴們這段捍衛創作自主性、意圖衝破周圍環境束縛的青春:
「我們關注的是人,人的生活狀態、社會的狀態。我們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藝術生命,而不是去學會投機。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直、什麼是邪惡,可我們不知道審查官坐在放映廳時是否正好心情愉快?不知道他們的官位穩不穩?他們的上級是不是正在找他們的碴?」
「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轉動攝影機。我們要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因為拍電影已經成為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
北京電影學院學位、藝術碩士。
主要作品有:電影劇本《找樂》、《夏日暖洋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