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枷鎖》,「英國莫泊桑」毛姆自傳體小說,他一生最想寫出來的就是這本
《人性枷鎖》(上+下),收錄毛姆曾寫下的2篇作者序,不僅自剖創作心情,更期盼與新一代新世紀的讀者來場心靈交會之旅
《人性枷鎖》(上+下),書中譯注超過100條,譯注字數近萬字,有助讀者更了解毛姆字字句句背後的深意,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
●一部追尋愛、追求人生體驗,以及追索信仰的生命巨作
● 愛與被愛,一定要對等嗎?愛與慾望之間有必然的關係嗎?最懂年輕人的毛姆,把自己的困惑與追尋說給你聽
為什麼有必要看《人性枷鎖》這本寫於1915年的小說?!
• 書寫,以療癒悲苦的成長過程,毛姆在100年前就這麼做了
• 青少年的苦悶、被同儕霸凌的酸苦,毛姆在100年前就寫出來了,而且撐過來了!
• 內心的糾結、對人生的諸多提問,毛姆在這部自傳體小說中一直勇敢追尋
• 最終,毛姆內心自由了嗎?他的人生追尋又與你我何干?有干,有關,我們誰在幽微難行的人生裡不需彼此借點光、取點暖,毛姆的這本書,照亮撫慰我們內裡脆弱的心
他還不知道,一個旅人在跨入現實的國度之前,要越過多大一片乾旱險惡的荒原。
說年輕就是幸福,這是一種幻想,一種不再年輕的人才有的幻想。
只有年輕人知道自己有多悲慘,因為他們腦子裡被灌滿了不切實際的理想,每次接觸現實,總要撞得頭破血流。
他們看起來就像一場陰謀下的犧牲品,他們讀的書和長輩的談話,
都為他們備好了一個不真實的生活。
他們必須自己發現,所有讀過的書與所有的教誨,都是謊言、謊言、謊言;
而每一次發現,都是在那具已經釘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軀再釘進一根釘子。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出生、居住於法國巴黎,8歲時母親肺結核去世,
17歲前往德國海德堡留學一年(學習哲學、文學)。
決定棄醫從文,就此展開超過一甲子寫作人生。
事實上,毛姆40歲之後,即經常前往當時的第三世界如大溪地、
1965年12月16日,於法國里維拉過世,享年91歲。
譯者簡介
王聖棻,譯有《大亨小傳》、《基督教的故事》等。
魏婉琪,清大中文所畢,曾任《自由時報》編輯,譯有《冰狗任務》
兩人合譯的作品有《黃昏時出發》、《卡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