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第3期: 重慶模式成中國模式?(PDF)

· 大事件雜誌社
5.0
1 review
Ebook
196
Pages
Eligible

About this ebook

重慶模式產生的大背景是,中國畸形的經濟增長模式和中央當權者堅決不作為的治國方式,已經導致了全面的社會危機。這種危機遲早會轉化為政治危機,而薄熙來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政治能量的人物來到重慶,為這個轉化造就了特殊的機遇。薄熙來顯然並沒有帶著某種事先想好的方案來重慶主政。他像世界上多數想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既有政治野心,也有作一番事業的雄心。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雄心,他敢做好事,也敢做壞事。歷史把這樣一個政治人物安排到了中國各種矛盾最突出的重慶地區,打破了中國政治的僵局,也打破了中國改革的僵局。重慶模式就是這打破這兩大僵局的產物。

劉志軍:一個N姓“家奴”的覆滅

劉志軍碰上了高鐵,而高鐵碰上了金融危機,於是一場奇妙的組合開始出現,上演了中國大地一場熱火朝天的高鐵大躍進和利益大輸送。其中既有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之需,也有高層利益集團分搶肥肉之欲,一大塊肥肉端在劉志軍這個八面玲瓏的人手裏,開始了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日子。

也正是這一時期,劉志軍得到了溫家寶的賞識。鐵道部的巨大投資,不僅可以有效地配合溫家寶應對危機的計畫,使溫有政績可依,也成為依附在中共高層周圍的各大利益集團競相爭奪的肥肉。據稱,溫家寶原本打算不讓自己的親屬介入其中。無奈劉通過溫周圍人馬向溫夫人張蓓莉展開攻勢,趁機將一些重要項目輸送給張蓓莉,溫家寶的弟弟溫家宏,及侄子溫新宇。就連溫的兒子溫雲松的私募基金,也通過劉志軍提前投入到與高鐵建設有關的專案

俞正聲還不如陳良宇?

俞正聲誇獎:上海的幹部是經得起考驗的。上海官員卻私下反詰:上海的幹部都是黃菊和陳良宇培養起來的,你俞正聲培養了誰?

上海的官員對黃菊和陳良宇的看法,與外界有很大反差,他們為陳良宇深感不平。在他們看來,陳良宇查去查來,不過就是所謂“挪用社保基金”嘛,好像是多大的罪行,那又算什麽呢?陳良宇並沒有將之攫為己有、都摟到自己家裏啊!反而是到了俞正聲主政上海三年半的今天,社保基金虧損很多,遠遠超過陳良宇時期。

北京稍有風雲起,廣東官場多跌宕

許宗衡出事前說過的一句名言“在深圳,沒有自己的人,是什麼也幹不成的”,直白卻意味深遠。的確,官場險惡,不斗不行。正如作家師東兵所言,許宗衡曾在他面前說:“我別的本事不多,但是我的口特緊。黃麗滿就是看準了我這一點。當初我們聯手搞于幼軍的時候,也是動用了一些老闆。這些都是我給他頂著呢……于幼軍如果不走,我們也會想法子把他搞下來的。”

胡錦濤的力挺下,汪洋在廣東借反腐把大批幹部清理出去,說廣東官場商場人人自危、一片肅殺,絕不為過。也唯有清除這一切人事障礙,新政才能推進,權威才能樹立,自己的人馬也才能補缺——2011年2月,跟隨汪洋多年的“大秘”葛長偉被任命為清遠市長。

中國“茉莉花革命”亦真亦幻

這場“微笑著的革命”的發起者和如臨大敵般的執政黨的較量更像是隔空“鬥智”的暗戰。這一次,幕後“革命”一方的發起者不爭虛名、深藏不露,更懂得保護自己,也更注重非暴力的社會影響,比如讓參加者以散步的方式“圍觀”警察,也更多的表現出冷靜和策略的靈活性,這或許讓一向擅長“擒賊先擒王”、“殺一儆百”等霹靂手法的當局有些心慌意亂,因而應對的策略常常出現“寧可錯殺一萬,絕不放過一個”的笨拙和低效。

Ratings and reviews

5.0
1 review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