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2],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炬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有部份佛教學者懷疑它並非由印度傳入而是由中國人所寫,因該經強調孝道較接近中國的儒家思想,而美國學者Gregory Schopen則反駁稱在印度佛教中也能找到強調孝道的內容。[3]
本經原題為唐朝實叉難陀譯,但在唐智昇《開元釋教錄》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所記載實叉難陀譯出十九部經典之中,並沒有包括本書。明朝蓮池祩宏大師,為本經所作的題跋中稱譯於唐實叉難陀,而當時(明朝)流通本譯者多半題為法燈、法炬,但是此二人的生平及時代皆已不可考。故此經為實叉難陀所譯的說法並不可靠,應是後人所偽託。
在文獻上,最早提及此經的,是北宋端拱年間(西元988年-989年)常謹所集的《地藏菩薩靈驗記》,在其中引用了〈分身功德品〉的內容,並且說此經的梵文本,是在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西元936年-948年),由西印度沙門知祐攜至清泰寺。釋非濁所集的《三寶感應要略錄》也引用了〈忉利天宮神通品〉中的內容,因此可知,此經在北宋時就已經流行於中國。近代在西夏發現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經殘本,而且,地藏經在宋朝之前已傳入日本,也可作為證據。
(維基百科)
實叉難陀(梵文:Śikṣānanda、652年-710年)
武則天初年,由於認為舊譯華嚴經等經書的翻譯不完備。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