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

· 遠流出版
4.0
2 reviews
Ebook
244
Pages

About this ebook

  當「心」開始裂了、崩潰了,如何修補平復?

  找個適合的人,聊心也療心。

  只要勇敢向前走,就會有亮光。                         


  ◎我沒有我想的那麼OK,你我都是潛在的「神經病」?

    ‧近年來,精神科的門診量堂堂登上醫院科別的前三名。

     精神科甚至精神病患收容機構都成了不願說出口的「佛地魔」。

   ‧全臺最大的精神醫療慢性機構,竟在花蓮玉里?

     許多被視為「不正常」的人聚在一起,成了另種「正常」。

  ◎在我們所處的空間中,外表正常而內心痛苦的人不知凡幾!

        ‧很多時候,心理問題才是身體出狀況的關鍵:

    何謂「準爸爸症候群」?新兵扣完扳機手指為何動彈不得?

    老夫老妻吵架,妻子竟然瞬間癱瘓,這又是哪招?

   ‧更多時候,來看病的不一定不正常,強押你看病的反而更有問題

      父親老是嫌女兒不夠好、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竟是遇上恐怖情人?

  找個療心的人,你不用什麼問題都獨自面對: 

   ‧每個人都是處理自己問題的專家。但你該如何發現自己的不對勁?

    有哪些「不對勁」是必須就醫的程度?書中提供指標供你評斷。

   ‧最完整的精神科使用守則,看這裡!

    臺灣的心理治療師如何養成?健保給付與自費有何差別?

    臨床心理師和心理諮商師並不一樣,你知道嗎?

   坊間所謂心靈導師與成長課程真的可信?我該怎麼選擇?

    心理治療要解夢、催眠嗎?隔空問診(網路、電話)行不行?

 

  心理問題類似感冒或牙痛,有點困擾但又好像沒什麼大不了。

  本書教你如何在需要的時刻,找到最需要的資源。

       第一次找心理師就上手。


推薦的話

第一次找心理師就上手                                                                                   

                                                               資深臨床心理師/洪志美

        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的臨床心理師出版心理衛生相關書籍,或書寫其工作經驗。南琦可說是其中起步最早、資歷最久,也最多產的作者,我認識她多年,書架上已有甚多她的作品。我一向很欣賞她的文筆,加上她豐富的實務經驗,每本書讀來都興味盎然。

  當南琦邀請我為她這本書寫序時,因自覺不善言辭,我有些猶豫,但在拜讀完文稿後,反而覺得這樣的因緣其實也並非偶然。回首過去,我這輩子可以說都沒離開過臨床心理學,掐指一算,竟也在臨床心理學實務界和學術界闖蕩了數十年。自從研究所畢業後,我很快地進入大醫院的精神科擔任臨床心理師,累積了十多年的經驗,並在工作期間爭取到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這也成就了我後來受聘於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從事十多年的教職,甚至在系主任期間,透過全體老師的合作,成立了第一所完全以培養臨床心理師為主的研究所,繼續督導學生在精神科的實習。

  南琦這本書對總是身處醫院僻靜處的精神科著墨較多,我讀來甚覺親切而熟悉。 她筆下所描繪的,或人(醫療人員和個案)、或事(心理疾患種種)、或場景(精神病房或門診)、或心理診療室的內與外, 都如實呈現出精神科的種種樣態、掀開了精神科的神祕薄紗,讓讀者得以一窺在其中工作的醫療人員——尤其是臨床心理師的尋常面貌。

        本書一開始即精闢地分析了發生於近幾年與心理問題相關的社會現象,例如精神疾病與犯罪的關聯、幾件震驚社會的殺人案件,還有一些知名人士的自殺新聞,以及大型災難對當事人和整個社會的衝擊等。

        書中也寫到一般人對求助精神科常有的疑慮:大多數人總覺得自己的問題還不到所謂的「生病」,前往精神科看診時總是裹足不前。但南琦細心的提醒讀者如何發現自己哪裡不對勁,尤其詳細說明了身體與心理的相關性,例如身體其實是心理的最佳反映,有時身體出現症狀,只是為了逃避心理的痛苦。

  此外,南琦也清楚列出需要就醫的幾種指標,以及精神科的使用守則,並介紹精神科團隊裡的不同專業人員,如何分工與合作,讓初次踏入精神科門診的讀者,可清楚了解就診時可能會碰到什麼狀況。接著,她更詳盡的告訴讀者什麼是心理治療、接受治療需要有怎樣的準備、心理師的專業養成過程,甚至列出一般人對心理師常有的問話等,可說是回答得毫無保留,讓你第一次找心理師就上手。

  最後,南琦再打開診療室的門,讓作為個案的你,了解心理治療如何進行、如何最佳的利用寶貴的診療時間、患者本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心理師「可以」和「不可以」為你做什麼,以及你最關心的——心理治療的功效。

  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強調「作為個案的你就是治療的一部分」,讓讀者理解心理治療絕不是單方面的工作,個案不是被動等待心理師替他詮釋自身遭遇的某些事、解讀你為何會有某種情緒,並告訴你問題的答案,或提供解決方法,而是信任治療師並積極合作,這才是心理治療成功的關鍵。

    這本書的專業知識含量極高,但讀來絕無學術書籍的嚴肅與艱澀。書中內容不只對一般大眾很有幫助,那些立志想當心理醫師,卻對臨床心理師的行業有著不切實際憧憬的年輕學子們,更需要一讀。

       南琦在書中曾形容臨床心理師是你「最值得信任的陌生人」,我覺得非常貼切,也深有同感。最後,我引述作者的幾句話,讓讀者細細品味這個陌生人的現場:「默默在旁傾聽,偶爾的引導與澄清,心理師是綠葉、配角,讓個案覺得心理師其實也沒做什麼,自己才是想出解決問題策略的那人。你知道你該怎麼做,而且是自己想出來的,帶著不一樣的想法與力量離開診療室,改變於是開始。」

  (本文作者洪志美為資深臨床心理師,曾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主任。)

 

推薦的話

光陰荏苒

十三年世界的變與助人初衷的不變 

   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簡玉坤

    十三年,一個孩子可以從嗷嗷待哺,到叛逆青春;十三年,一塊只能坐臺鐵和野雞車南來北返的土地,出現了臺灣高速鐵路。十三年前,南琦在自己的心理師生涯中,寫下第一本幫助民眾自我協助書籍,如今的她,仍舊在紛亂的世界中,繼續用擅長的文字筆觸,以心理學的語言與芸芸眾生做內心的交會。

  同樣身為助人者,我只在醫院的體系下,提供病患心理上的協助;南琦作為心理學家,不僅在制度下撫慰人心,更用寬廣的視野,「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甚至自我療癒,對我而言,這是心理助人者推廣心理學知識的慈悲表現。

    十多年來,世界變得很多,天上飛的、路上跑的、地下疾駛而過的,臺灣進入物質與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人們不再需要寫信,便可以遠距相通;感情不一定要堅守至終,隨處放閃、一夜情、夜店撿屍再也不是新聞;臉書、視訊LINE、等各種不同名義成立的群組,讓人際互動變得更靠近且更易取得;但十三年後的我們,似乎不見得活得比十三年前快樂:上有高堂需奉養、下有幼兒待養育的三明治世代有苦吐不出,年輕人一輩子做到死也買不起一間小窩;老年人無人照顧的孤獨感日漸蔓延,就連孩子們,該唸的書、該學會的技能,同樣沉重得教人窒息,絲毫不比十年前少。世界變很多,活在臺灣這座孤島上的我們,快樂指數卻持續下降。

    這十多年來的心理學研究,也因為環境變動太快,現象和關注的焦點也在改變。有愈來愈多人,願意走進精神科門診,為自己和家人的不快樂做一些努力。以前在門診和病房多只常看到比較嚴重的病患,出現怪異行為、覺得有人要害他、在路上大吼大叫等;但現在在診間,聽到的是親密關係的衝突、無法面對自己老化、困惑自己喜歡男生還是女生、甚至是抱怨孩子掛網太久,有愈來愈多「生活化」的生命議題。這對心理學知識的推廣來說,是個歡喜的現象,這代表人們更清楚知道,生活的意義不僅只是要「不要憂鬱」,還要學習「活得快樂」。

    從前的心理學或心理治療,總把專業知識「藏」在治療師的寶盒裡面,只用專家的姿態去解析個案的內心世界;十幾年後的現在,把這些知識「傳送」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已變成心理學者極度重視的任務。當代的助人者,除了陪你探索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外,更把討論的方向,放在你如何接納、允許自己受苦的事實,以及共同發掘出與這些苦共存、甚至對抗的力量。因為在紛亂的世界中,心理學家始終相信人的「成長韌性」不會消失,只是等待被發現。

     南琦在這次出版的新書中,再次極富層次的一一介紹心理困境的迷思、自我發現、多元的表現方式、以及在國內求助心理師時該注意的事項;書末,南琦更完整介紹了精神醫療團隊的服務,以及心理師的訓練過程。她把心理學的知識,化為最易懂的文字,傳送給普羅大眾,讓人備感安心。十三年前,我曾為她的第一本心理書寫序;十三年後,我很高興不論是在體制內外,她仍堅守崗位。 

  (本文作者簡玉坤為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現任法鼓山人文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督導、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心理系臨床講師。)


Ratings and reviews

4.0
2 reviews
劉淑婷
August 27, 2023
謝謝您的分享,我受益良多。
Did you find this helpful?

About the author

 

  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系,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臨床心理師,現職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業務範圍包括成人與青少年心理衡鑑、個別心理治療、心理健康講座、親職親師教育課程,人際互動團體等。

  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在遠流大眾心理館的著作有《找自己的心理醫生》、《情緒自療 Easy Go》、《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向霸凌 Say NO!》等書。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