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不在意:培養不被負面情緒影響的鈍感力

· 采實文化
1.0
1 review
Ebook
25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明明不想這麼敏感,但是心裡好受傷;

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卻反被說「想太多」?


哈佛心理導師、日本國民心理學家親授,

培養鈍感力,讓自己情緒穩定、不糾結。


檢查一下,你是不是「情緒過於敏感」的人?

*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而戳傷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習慣性否定自己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羨慕忌妒周遭人的成就而焦慮不已

*為什麼自己犧牲付出那麼多,卻總是得不到回報……


▌敏感沒有錯,但「過於敏感」會讓你脆弱又容易受傷

敏感會放大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和挫折,

誤以為我們的感受就是事實,變得脆弱又容易受傷。


哈佛心理導師、備受信賴的國民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只關注自己的「自戀傾向」。

自戀是人的天性,然而有著強烈自戀傾向的人,往往用「受害者情結」或「悲觀主義」將自戀包裝起來。


常說這類話的人:「沒人比我更辛苦」、「我那麼努力付出」……

背後的真正心聲是:「別人應該更重視我的需求」,希望得到更多關注,以療癒內心的創傷。


▌擺脫情緒化,培養鈍感力,打造不被他人影響的身心

然而,這相當於把決定自己情緒的所有權交給別人,被讚美就歡天喜地,不被關注就悶悶不樂,這使得他們的情緒起伏很大,只能拼命迎合他人。


為了取回情緒的自主權,作者在本書從各個面向分析造成敏感的「自戀傾向」,並且提供培養情緒鈍感力的四招,讓你更有韌性。


◆ 第一招 擺脫舊的情緒迴路

◆ 第二招 認清眼前的恐懼是源於童年陰影

◆ 第三招 覺察自己的「被責妄想」

◆ 第四招 釐清內在的「非理性信念」


讓你在下一次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夠遠離情緒的漩渦,不再糾結和內耗!


同理推薦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作家|高瑞希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盧美妏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因為太敏感,所以反而太在意,以至於我們把力氣都放在別人身上而忽視自己。《我決定不在意》教會我們如何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讓我們學會放下過度的自我設限,讓自己的情緒不再過敏,重拾生命的美好與韌性。」──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Ratings and reviews

1.0
1 review
carrie bradshaw
March 12, 2025
作者本身對去找他諮商求助的個案就有情感反轉移,常指責都是個案太自戀有被害者情節。書中有時寫‘’你‘’,有時又寫‘’他‘,但明明在講同一個人。不知道是翻譯的錯還是作者書寫的對象不明。總之書名插畫感覺溫暖,但內容對高敏族群,都歸類為自戀及被害者情節及自我中心。可能是國情的關係,比較檢討個人,但其實不太適合作為心理諮商書使用。
Did you find this helpful?

About the author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心理學家。1938年生於日本東京,攻讀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並於同校取得社會研究學碩士學位。從1973年起,多次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也是日本廣播電台節目《電話人生諮詢》主持人。


著有《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方舟文化)、《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世潮)、《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遠流、)《道德騷擾的精神結構:用虛情假意折磨他人》(直譯)、《自尋煩惱的人》(直譯)、《如何不被逆境打倒》(直譯)等書。


譯者簡介

姜柏如


喜愛二次元文化及偶像開始接觸日文,翻譯領域除了心理勵志、兒少文學、居家布置、園藝、瑜珈及輕小說等書籍外,亦從事影視字幕翻譯、遊戲翻譯在地化校稿。力求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前提下,呈現通順道地的譯文,近期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和《無印良品親子收納術:培養孩子主動收拾好習慣》等。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