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 1989-2002: 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

·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Livro eletrónico
234
Páginas

Acerca deste livro eletrónico

本書旨藉由探討社會團體自主性在1989-2002改革身化的過程中,增加的幅度究竟有多大,是否以形成有別於國家的一股新興力量,進而檢視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之變化。   本書架構是以中國大陸政權屬性、國家能力及政治文化的基礎上,觀察中國大陸社會在經歷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後是否發展出足以與國家權力相抗衡的變遷。   本書的章節安排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為何觸及本問題,並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揭示本書與前述文獻不同的觀點,以及提出本書的理論架構、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作為展開研究之基礎。   第二章則針對中國大陸國家主導社會自主性進行理論分析,內容包含中國大陸國家能力與社會自主性的關係,以及政治文化在國家能力與社會自主性之間可能產生的作用,並且說明為何本書要以社團自主性作為社會自主性之代表,來解釋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將首先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至一九八九年期間,中國大陸社團發展之情況。其次,將針對大陸一九八九年新的社團登記管理條例等一系列關於社團管理的規定進行探討,來觀察中國大陸國家對於社團管理究竟是採取何種政策,社會團體具有相當的自主性,或者只是政府部門的派出機關,被賦予協助處理國家不想解決,或者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各項法規之章節內容、特點及可能的意涵與影響。   第四章著重介紹現有中國大陸研究社團組織發展之現況,以瞭解在現有社團組織與國家究竟是處於何種關係。   第五章分別就北京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及上海個體勞動者協會之訪談資料進行比對分析,透過組織架構與功能、實際運作狀況等面向,探討國家及社會關係在改革開放二十餘年後,究竟實質性的改變有多少,若有改變是暫時性改變,或已形成制度性的變化。   第六章為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其中未來研究方向包括社會團體自主性的可能發展、社會抗議事件與國家及社會關係及環保團體對國家與社會關係變遷可能的作用,係在本書研究所獲致的初步結論上發現,該等議題對於國家社會關係的影響雖然不明顯,但已有跡象顯示未來可能會產生影響,是以該等議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繼續深入研究之必要。【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Acerca do autor

戴東清,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企劃部主任。

Classifique este livro eletrónico

Dê-nos a sua opinião.

Informações de leitura

Smartphones e tablets
Instale a app Google Play Livros para Android e iPad/iPhone. A aplicação é sincronizada automaticamente com a sua conta e permite-lhe ler online ou offline, onde quer que esteja.
Portáteis e computadores
Pode ouvir audiolivros comprados no Google Play através do navegador de Internet do seu computador.
eReaders e outros dispositivos
Para ler em dispositivos e-ink, como e-readers Kobo, tem de transferir um ficheiro e movê-lo para o seu dispositivo. Siga as instruções detalhadas do Centro de Ajuda para transferir os ficheiros para os e-readers suporta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