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引領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中國五四時期的胡適等人也備受啟發。
杜威 1884 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1894 年至芝加哥大學任教。彼時,一派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理論——實用主義——方興未艾,杜威為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學說撼動,原先的唯心思想遂而轉向實用關懷。這段時期杜威開始嘗試落實教改理念,他創立實驗學校,實施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法。
1904 年杜威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最後近四十年的學術生涯大都在此度過。杜威於此多元思想激盪的環境裡,不僅在知識論及形上學的題目上著述頗豐,也延續對於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興趣,陸續完成《我們如何思考》(1910)及《民主與教育》(1916)。
杜威同時也投身公眾議題、平權運動,是重要的社會評論家,1919-1921 年於中國講學,期間所發表的演講多達兩百餘場,提出合乎實用主義的哲學思潮和教育思想,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啟發甚巨、影響深遠。
愛麗絲・C・杜威 Alice C. Dewey,1858-1927
全名Harriet Alice Chipman Dewey,美國教育家、女性主義運動支持者。1896 年與丈夫約翰・杜威創辦實驗學校,後為該校校長暨英語、文學部門負責人。與丈夫赴中國期間,亦曾四處演講,致力推動中國女性受教權。
譯者簡介:
林紋沛(序至 4 月 22 日信件)
臺大外文系學士、歷史所碩士。喜歡看書、看戲、旅行、吃甜點。譯有《論友誼》(亞歷山大・內哈瑪斯著,網路與書出版)、《從彼山到此山》(大塊文化出版)。
黃逸涵(4 月 28 日至 8 月 4 日信件)
外語系、翻譯研究所畢業,靠著強調「譯者隱形」的本地化產業餬口,認為名字能印在出版物上就算美夢成真了。